点击上方头像关注我|写世间百态,也写人间情爱
01
关于《红楼梦》,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有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在很多人的心里,几乎是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而最让人遗憾的,就是像张爱玲讲的那样,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著,而为高鹗续作。
至于原本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说起《红楼梦》,有两个人物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小的时候读《红楼梦》,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薛宝钗。
那个时候我觉得,宝玉之所以没有和黛玉修成正果,都是因为宝钗在从中作梗。
宝钗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心机婊。
每次读到书里描写宝钗的章节的时候,我都想跳过不看它。
尤其是薛宝钗在扑蝴蝶的时候听到了丫鬟的谈话之后,竟然假装自己是来找黛玉的。
那一声清脆又响亮的颦儿,可以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栽赃了。
这样一个心机深沉懂得耍手段的女人,不符合我们心中大家闺秀的人设。
在我看来,林妹妹就是天上的仙女,而宝钗则又世故又讨厌,完完全全就是宝玉口中说的俗物。
厌恶宝钗的情绪是从宝钗进贾府得到终人迎接盛情款待开始的,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那一章达到了顶峰。
如果没有薛宝钗,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会是一对壁人吧。
在不喜欢薛宝钗的同时,和薛宝钗性格相似的袭人我也很不喜欢,觉得袭人也太世故。
不像晴雯,有真性情。
可有真性情的晴雯被赶出府病死了,孤傲的林妹妹最后落得个焚稿断痴情,人未走,茶先凉的下场。
这样悲凉的结局是曾经年幼的我所不能理解的。
02
可是如今再读《红楼梦》,却不同于当年的感觉了。
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见识过太多的人情冷暖之后,我忽然有些理解宝钗了。
我理解,但要说喜欢还是更喜欢林妹妹多一些。
很多人说,少年时喜欢黛玉,成年后喜欢宝钗,因为宝钗更懂得趋利避害,懂得人情世故。
而黛玉执拗,清高,孤傲的性子,根本不符合承认社会的法则。
这样的话我也同样能理解,但并不认可。
成年人如果历经世事还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非常宝贵的。
也许我们在现实中不得不做个八面玲珑的薛宝钗,可内心我们还是更向往黛玉的生活。
黛玉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她只是很多时候,不屑于那么做。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刚刚才说完自己读过四书五经,就在听到贾母说探春姐妹只识得几个字罢了之后立即改了口。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黛玉并非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不通人情世故。
相反,她就是因为太过于聪慧,所以才更加的敏感。
而宝钗呢,宝钗从进贾府开始,就长袖善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明明心里像明镜一样,但是就是三缄其口,不问不说。
相比黛玉,宝钗活得更加的通透和明白。
可宝钗也有宝钗的无奈,身在局中的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到了宝钗这一代,薛家已经不复从前的荣光了,只能依靠宁荣两家的势力。
而宝钗作为薛家的希望,原本是要被送进宫里的。
可惜的是,宝钗有隐疾,没能选秀成功。
所以,薛姨妈才想到了第二条路,嫁给宝玉。
这条路宝钗应该很早就知道了,可要说宝钗有多喜欢宝玉,或者宝钗有心跟黛玉争宠,如今想来其实未必。
满腹才华的宝钗,应该不会喜欢上痴痴傻傻的宝玉。
我更愿意理解成,宝钗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嫁。
在那个婚姻大事都由父母做主的年代,宝钗和黛玉其实一样,都没有选择的权利。
更何况,后来宝玉出家,宝钗年纪轻轻的就要过孀居的日子。
宝玉出家的时候,袭人哭得死去活来,可宝钗除了掉了几滴眼泪之外,纹丝未动。
我更愿意理解成,她在乎的,不是宝玉这个人,而是宝二奶奶的身份。
这样的宝钗,和泪尽而亡的黛玉,其实都是一样的可怜人。
都没办法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都只是一件牺牲品。
-END-
配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网络
我是晚时|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