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见过世面,跟没有见过世面,各方面的差距都特别大。
见过世面的人,知道这个花花世界是什么样子,明白各种世道、人心的真相。而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往往会坐井观天,在一叶障目中度过一生。
无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处闯闯,哪怕赚不到大钱,也要到处见世面。为的,就是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清醒中,更好地活着。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读过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去走南闯北,见识世面,哪怕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也可以傲视王侯。
王侯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过是前者接触的世面多,而后者接触的世面少罢了。
人这辈子,要见这3种大世面,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朗。可惜,很多人都看不到。
一、见天地——知天地之广阔,感人生之渺小。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就好比小虫子,也好比大海中的一粒米,渺小不堪。只是感慨人生之短暂,羡慕长江之无穷无尽。
很多人在失意的时候,都喜欢坐在大海、大江边思考人生。局外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他们都喜欢在大海、大江边沉思呢?
因为大海、大江、山川,都特别广阔无际,当这一切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会让我们顿时清醒过来。跟广阔的天地万物相比,自己的小小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见识过天地万物之辽阔的人,从来都比较谦卑。他们深知,本事再大,也比不过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大海、江河。
一个人真正的本事,不是得意洋洋,不可一世,而是既有实力,也足够谦卑。心中有敬畏,胸中有乾坤,肚中有墨水,脑中有认知。
二、见自己——心存自知之明,凡事尽力而行。
一开始,为什么我们先要知道天地的辽阔?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再狂妄。人,唯有不再狂妄,逐渐反思自己,才会有自知之明。
至圣先师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心怀匡扶天下的抱负,便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结果我们都知道,孔子差点饿死在途中,也不被各国国君重视。
经受了重大挫折的孔子,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是“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而听天命”。
为了“尽人事”,孔子专注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弟子。虽然在从政方面失意,可孔子在教育方面有所成就,名照千古。
孔子吃过大挫折,还差点就死了。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活得成熟。一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只要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足够了。
做任何事,都没必要夸大自己,实事求是就可以了。一个人,只要一辈子尽力而行,那他的人生,终究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三、见众生——人无排斥之念,心存圆融之境。
见到了天地的辽阔,也知道了自身的渺小,更心存一定的自知之明。下一步,我们就需要“见众生”了。
众生,指的是天地间的各种人与事。有繁杂的琐事,有改变历史的大事,有日常生活的平常事,有祸患时刻的危急事......
在不同的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为和表现。当我们以上帝视角看待这一切,就会发现,尘世间不过是一个棋局。
家庭有家庭的小棋局,职场有职场的小棋局,历史有历史的大棋局。你我都是棋局中的一份子,所做的,仅仅是自己的本分、职责而已。
身处于“众生”的棋局当中,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辈子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锋芒,消除纷扰,不再排斥,跟万事万物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和光同尘”,既知道人间的疾苦,也知道富贵的奢华。反正,以大自在心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写到最后
见过大世面的人,有这3个特点。首先,知道天地的广阔;其次,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第三,可以跟众生万物交融在一起。
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有这3个不足。首先,坐井观天,洋洋自得;其次,缺乏自知之明,全然不知自身的渺小;第三,总是仇视、抱怨、排斥,不懂和光同尘。
人,为什么非要见世面,不见世面不也能活着吗?
见世面,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拥有什么名利,而是为了活出“有格局,有境界,够成熟”的自己。至少,不要糊里糊涂过一生。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