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妈·共读琐思】主动“发现”自己

【熊妈·共读琐思】主动“发现”自己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3-02 07:04 被阅读0次

    侯蕾语写,2021-03-02 06:39:20

    今天早上共读信息量好大呀,其实关于我们先照顾好自己,先为自己续满杯子这件事情,大多数的小伙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共读都有所感知,但是我还是很感激柯恩博士,他在第本书要结束的部分,如此郑重的把它当做一个巨大的命题,专门提出来用一章的信息量去论述。

    原本我以为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提到很多,比如说我有哪些人可以倾诉去倾听,或者我们这个共读的团队给了自己哪些支持,你看这都是一些预设对这些都很重要,在那里都有价值,可是这就是别人当下内心所想的吗?并不一定啊。

    最后我们探讨到的一方面是自己曾经有过的被倾听或者是倾诉的经验,一些正向的反向的案例,还有的是在这些案例背后,我们对自己有突然的新发现。

    我们都知道要倾听他人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也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听起来都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但是在做的时候却并不是那么仔细。

    就像在这一章的开头,一位朋友打电话给科恩博士,请科恩对他孩子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是在科恩说出建议以后,对方却有点不高兴说你上次说的也就是这些,对啊,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别人总在问重复的问题,我们总在给同样的答案,可是为什么他一再的来问呢?因为他没有试过,而且你也不能确定这一次说了以后他会不会是事实上你找的人,如果一样的话他会给你的答案是一样,这不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嘛,因为他脑回路没那么快发生变化的呀。

    其实我说到这里挺不能理解,那些始终去找同样一个人是同样的问题,每一次都要同样的答案,还不太高兴的人,我们都说如果他发现问题似乎没有帮助的话,就会调整策略,这是一个挺自然的状态,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当中知道这个道理也依然没有做到。

    小的方面我们多少次跟孩子讲我都说了100遍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改?其实也是一样的做法呀,因为你觉得自己说的足够对对方应该主动调整,可是既然这件事情没有效果,那说明你当时的方式对他不对症。

    奇怪的是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做法,实在有的时候让人想象不通。

    没关系,我们总可以经过一路的形成,慢慢对自己了解和发现一开始或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直觉的去做了,但这一定不是最终的结局,我们还会有很长的路途去走,正如历史上最浪漫的那一句婉约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催促是提示,但是也不急这一路总有些风景等待我们去看,总有些人等我们去遇见,看起来永远有机会永远有时机,可是如果不从此刻开始,一切都不会发生。

    倒着说吧,最后的部分周磊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发脾气是好事吧,负能量好还是不好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陷阱,因为有这样的话题提出来,你自然会明白答案没那么简单,不是按照我们以往直觉性的反馈,说不好就算完了的,但是让你说它好吗?似乎又总有一些心理的不那么情愿,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用好或不好来回答的问题。

    我说这是周磊吧的一个坑,原因就在于他自己也知道答案不是那么简单用好和不好来区分回答的,他是想提示大家我们要更多的接纳自己,发脾气也好,负能量也好,都是一种会出现的正常状态,千万不要在他出现的时候对自己有各种过多的苛责,这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但是是不是意味着接纳就是完全允许它的存在呢,这里我持保留意见,我不仅不认为可以允许他长时间这样存在,还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去控制它,既然要控制,至少在某种层面上说明它是不好的。

    当然大家现在都不是小朋友了,不是简单的用好或坏来脸谱化的区分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看到人们会有这种正常状态,一份接纳,但是我们要对它保持调整是一种向好的方向改观的过程,是的,我们都在路上随时去改变自己,调整向着我们认为更积极正向的方向。

    什么是更积极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现在的状况判断哪些是我想要的,就好像在共读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我们是在判断其他人的做法合不合适好不好,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判断判断的时候我们都拿着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所有人统一的,甚至每个人都千变万化。

    想要判断一件事情,最主要的是那个标准是什么?我们以前在答辩论的时候经常这样说,你说B大于B或B大于B标准何在?我们的标准是什么什么?这个时候一切都很清晰,因为我有自己的标准,我不能轻易的让你的标准牵着鼻子走,所以这件事情才能够做出我的判断。

    但是到了生活当中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清晰简单容易判断了,要知道有很多很多事情看起来都特别好,而且它的做法似乎最终的结果都是我们期待的,可是实现的过程怎样呢?这个过程中他选择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呢?跟我们自己想要的那种方式是不是一致呢?这些都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但是如果看不出这些,我们就总会觉得哪里特别别扭,因为一个好的结局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行为,导致这个世界上因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还蛮明显的,就像对症下药一样,你看到的是一样的症状,但是他们内在的逻辑和病理状态可能会很不同,如果轻易的根据最后的结果就做出了判断,可能会导致鸡同鸭讲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都是新的,很可能是最后造成了更糟糕的结果。

    这个话题来自方医生所分享的,她看到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哪哪都很有劲儿,是自己期待的样子,结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妈妈的教育理念是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话,就应该用棍棒去教育,所以他对孩子很凶,其实也不太像我们说的尊重孩子的看法等等。

    所以后来呢,方医生就慢慢的疏远了这位妈妈,只是在问作业的时候跟他进行交流,而不会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有更多参考意见。

    其实这件事情当中之所以会出现,看起来结果是我们想要的,但我们又不愿意去向她学习。这样一种情形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个妈妈的行为对或不对,而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标准跟他不一样,在一个跟他有同样标准的妈妈看来,这种做法就是完全值得copy教科书式的范本,但是我们想的跟人家不一样啊,我们认为应该要尊重孩子呀,要跟孩子有更多的链接和沟通啊,这些从本质上跟他的教育理念就存在偏差,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的人当然没有办法用同样的结果做出同样的判断了。

    其实看见自己做出怎样的判断,这个没有那么简单,那意味着发现我们自己就像古代先哲所说,认识你自己什么样才叫认识呢,并不是看到镜子里的我长什么样子,那太简单了,重要的是在你的内心做出怎样的选择,看到问题的时候,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判断?

    每次我们共读的时候啊,大家都会碰撞出很多火花,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很接近的,那是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你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还愿意跟一群人混在一起,至少说明在价值观上你们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

    那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简单的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参照系来判断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应该首先搞清楚的命题,它是我们判断其他东西的所有标准,所以顺序千万不能搞反。

    今天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作业,就是在今天本周或者这段时间之内,发现你自己身上以往没有看到的地方,也许只是没有总结出来,但是可能回头去想的时候,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到有这样的倾向存在。

    比如说在今天之前跟大家分享,我要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一个看起来很好的结果,我该如何去做判断的时候,我是没有想到过要用自己身上的那根标杆来主动进行衡量这样一个话题的。

    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拿着尺子不停的去丈量各种东西,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因为手上的尺子它的标准可能是不同的,就好像现在我们用的都是厘米米为净值的,但是在国外还有英尺英寸为进制的两个人拿的尺子,不一样量出来的长度数据自然也就不一样。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俩的还不仅仅是一个直尺,要测量的也不仅仅是长度,它更像是小的时候我们买过的那种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的尺子,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用自己心里面的那个孔洞尺口径尺寸去对比,看别人的那个好看的图案跟我的尺寸大不大,能不能放进去?

    有的时候比的是大小,有的时候比的是形状,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在自己心里是我们的价值观,我是我们的信念体系。

    说自己的心眼体系不够那么强烈那么牢固,那么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今天你看到这个人的结果很好,就觉得他的那个价值观一定是值得我学习的,明天你又看到另外一个人的结果也很好,但是他们俩的价值观好像发生了冲突,但是究竟该听谁的呢我不清楚。

    我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这样的话题,你看到一个人的行动时,并不能知道他内心的状态如何,但是你在一个人行事的一个连串的动作里面,总能够判断他的内心状态和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相互一致,有没有纠结。

    同样是做职场女性,有些人做的风生水起,乐在其中,有些人却每天纠结着要不要回家陪伴孩子,为没有时间照顾家人而感到内疚,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在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成为最后这个人生活状态,如何幸不幸福的标准,他一定要结合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内在的状态统一进行判断。

    现在我们在看见自己的行为时,也可以主动的把我的标准纳入衡量和考核的规范,让它成为一个显性的,每一次在对比的时候,我有意识去做的状态。

    知道手上拿着个筛子要去筛选大个的苹果,我们在选择目标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最后得出的结论跟自己的答案相符的概率也就大很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只看见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而是在选择的时候知道我应该在哪个方向做出挑选,看见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原来的标准,那个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凡事要讲求一个效率,如果是闲聊没有什么目的性,那么花费再多的时间也无所谓,可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啊,所以如果遇见了拿不准的东西,不是盲目的向所有的方向去探索,那有可能南辕北辙的,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进行精准判断。

    忽然想起我们以前经常会收到那种诈骗短信,说你中了二等奖,你要来跟什么什么人联系。

    我记得在大学时还颇有几位小伙伴特别想要去跟他联系一下,看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究竟是怎么骗人的,但是其实挺危险的,因为你一旦走入那个圈,别人的心里建设可能就会把你钓上钩了。

    可是为什么那些诈骗的人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做看起来很傻的诈骗行为呢?那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识的用这种特别大的粗的王子来筛选自己的精准客户呀。

    如果一个人第一时间给他回消息了,那么这种人很可能就是他的精准用户,而我们这些一看就认为这是骗局,并且把它丢到一边的人,显然他也不用浪费那个精力来跟你做沟通。

    你看这是一个很有策略的行为啊,这说明骗子啊,虽然坏,但是一点都不傻,他们知道用这种方式尽量的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并且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如果我们手上也能有一个很精准的标识在设计,开始跟别人交往的第1个问题是,就能够有意识地去观察对方跟我自己的范围是否相合,那么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效率一定会高很多。

    发现自己在这个方向就变得特别重要,而且如果把发现自己这个目标当做一个标尺,就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去观察很多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我头脑当中引发的想法,只有看见这些东西才能慢慢的允许他对像一个镜子一样照见清晰的形象。

    所以今天的这个作业啊,看起来是要我们去观察,但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塑造标尺的过程,知道自己手上拿着标尺,我是一个带着标准去衡量他人的人,对自己的标准打造的更加清晰更加严格,对于以后我们能够遇见自己更想遇到的人,避免遇人不淑,这种悲剧的发生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

    更大的帮助在于当我们有意识的去觉察整个社会状态的时候,其实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努力,生活会回应我们的需求会给予我们更多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从虚无论的角度来讲,你遇见的一切都是不可判断的,只是哪些进入了你自己的眼睛而已。

    从主观唯心的角度来讲相由心生,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你自然会遇到跟你的内涵相符的东西事物。

    无论是这两种,哪一个对于自己现在都会是有帮助的呀,毕竟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顺遂,希望遇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希望能够一帆风顺,如果可以主观上付出一些努力达到某种效果,那么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还可以变成我们的生活事实。

    今天还有一个话题也是提到了对待孩子时我们会控制不住,有情绪特别累的时候,或者自己也陷入了某种纠结的状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前面回答周磊的那个问题,它不是用好或不好来简单判断的,我们要承认它很正常,并且努力把它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也要看到这里面我们是有自己的需求的,就像那个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自己标准的标志一样,我们的需求永远摆在第1位,对自己的需求了解得更清晰,满足别人需求的时候,就更方便去判断,我们不用透支自己去强求,必须要满足某些人的愿望,最后却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甚至两方都无法满足需求。

    这件事啊,通常发生在面对我们挚爱的人身上,有的时候是孩子,有的时候是老公,还有的时候是父母。

    这种不太完善的结局的起因却非常美好,就是我们希望他能够得到满足,以至于这种愿望太过强烈让我们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也忽略了当我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是没有能力去满足他人的。

    所以你看看起来是自私,先满足自己,但最终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是能够更好的满足他人,是能够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链接更加深入。

    蹲什么时候我都不推崇那些牺牲自己的权益来满足他人需求的做法,我承认这种做法很伟大,但是它不能持久啊,一个不能持久不能持续给社会产生正向效益的事情,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它的出现其实价值和E1没有我们宣扬的那么大,也不值得被去宣扬。

    记得看中国女排夺冠这部电影的时候,郎平的一个理念其实很震惊我,他说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再为了输赢而去打比赛,我们才是真正享受体育本身一个从强调输赢那么多年,对输赢非常执着的人,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怎么能不叫人反思?

    只有在自己内心非常缺乏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才会特别想要抓住某个标杆来证明自己,可以看起来是在证明自己的强大,其实恰恰反衬出内在的虚弱。

    就像我们生气的时候一样,明明是因为自己内在害怕担忧恐惧,但是为了掩饰这种让我自己觉得特别难以接受的状态,我要故意用发火的方式装作自己特别强大,能够伤害别人,其实这既不尊重自己的内心,也不尊重别人的感受。

    真实的表达自己看起来是在示弱,那其实真实本身就是力量,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真实自如地表达出本来的状态,看到内在我也是有需求的,尊重自己,尊重情形才是做好并且对他人有帮助重要的前提条件。

    所以如果我们累了困了,请大家直接去休息,当然我们有需要交代的人,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真的没有办法陪你,你的期待可能要往后推迟,这样的话看起来一点都不善解人意,但是他并不是自私,他是在让事情以更持久的方式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孩子在那一刻当然会失望,他会觉得自己的需要需要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状态,我们不必为此内疚,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我只有首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我的孩子,在飞机上如果一旦遇到问题,我会首先带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即使我那么爱我的孩子,甚至愿意争分夺秒的把最后生存的机会都留给他,但是我知道世界上如果她的妈妈在才是对他最好的安排。

    侯蕾语写,2021-03-02 07:03: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妈·共读琐思】主动“发现”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ft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