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躲过了一波降温,春天重回大地。翻了翻日历,4月16日,46年前的这一日,川端康成选择与这个世界告别。
我不知道当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会想起什么。可能有人会记起那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然后在一瞬间想到自己家窗台上快要枯死的多肉,感慨自己不够精致;可能有人会瞬间想起阿熏的愁和叶子的死,想起寄生在枫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也可能有人,比如我,会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热播的一部日剧,名字叫《血疑》。它的主演是一对金童玉女,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而他们也正是《伊豆的舞女》和《古都》的电影版的主演。
从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川端康成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是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领军人物,更是继泰戈尔和萨缪尔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川端康成的众多作品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无疑是极为经典的存在,前三部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并翻拍多次,在日本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日剧热潮的朋友,可能对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两个名字不算陌生。1974年9月,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合作出演川端康成的名作,《伊豆的舞女》。这是两人在电影中的第一次合作,而在一次次的合作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明朗,1980年,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因戏结缘还收获了爱的结晶,自然是幸运的。但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却没有这般幸运。《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和舞女熏子相遇,十九岁的少年和十四岁的少女,男高中生和舞女,似乎青春年少的感情总是这样悄无声息又令人心口发涩。彼此间不曾说出口的萌动,心照不宣的互相欢喜,最终却依旧只能目送远去的客船,无法拥有。同名影片中扮演舞女熏子的山口百惠,也真的楚楚动人。十五岁少女的荧屏首秀,一双翦水秋瞳,盈盈眼波,脉脉心语。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获评诺贝尔文学奖。按照创作时间来看,《古都》是最接近川端康成晚期写作风格的作品,也是代表作。如果说,《伊豆的舞女》表现的是少男少女青涩的朦胧情谊,《雪国》是借助一男二女的情感纠葛表现唯美主义和悲哀中的纯洁,那么《古都》这部中篇小说,真正融入了川端康成本人的生命体验。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是一对孪生姐妹,却阴差阳错的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命运总会在冥冥之中给予我们暗示,姐妹二人在京都重逢。在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姐妹真挚的感情,那种即便分别多年却依旧斩不断的血脉相连,还有川端康成笔下极具自然美和传统美的京都。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读着小说,好像真的到京都走了一遍,那藏在四时流转里的日本古典美,只有用心品味,才能体悟得到。
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80年在日本上映,饰演双胞胎姐妹的,依旧是山口百惠。这是山口百惠告别影坛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同一年,这部影片被评为日本十大影片之一。山口百惠的电影生涯自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舞女开始,到川端康成创作的古都结束,古典美学中的日本社会,正是映照在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中,也留在了一帧帧光影声色里。
思 | 在沉默又纤细的京都春日里,重读一遍川端康成正如诺奖给予川端康成的颁奖词所写的,川端康成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他也明确地显示出一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他的叙事技巧里,我们能够发现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感受到日本侘寂审美原则和物哀之美的审美追求。我想,这种纤细诗意背后的隐秘情感,只有真正深入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才能真正体会一二。
重读一遍川端康成吧,在这个春日里,回到别样的京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