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字能重塑现实,我相信波伏娃会像《魔法少女小圆》中的美焰一样经历无数世界,一次又一次试图拯救挚友扎扎。
这部被萨特粗暴评价的小说几乎是波伏娃为早逝的挚友扎扎写的一部小传,而我认为,你能不能爱上这本小说,关键在于“几乎”之外的那部分虚构。希尔维是波伏娃在故事中的化身,也是叙述者“我”。(后文中写的希尔维指的是书中的角色,而波伏娃指作者)这个角色在《形影不离》中几乎是工具人,波伏娃对希尔维的家庭背景、生活、家人、经历等描写远少于扎扎的,希尔维的绝大部分作用是用来塑造扎扎的形象,描述扎扎的经历。在节奏上,讲清楚了扎扎的魅力和独特,完成她形象的塑造后,波伏娃立马加速挖掘扎扎的忧郁。这种急迫是因为,波伏娃相信在一切真实的最大公约数里,藏着扎扎的死因。
如果你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突然离世,留给你无限的谜团和痛苦,我想你就能更理解这本书一些。这种突然的打击会让你突然意识到,虽然你们形影不离,虽然你们无比亲密,但你仍然对她感知中的世界一无所知。你想要完整地理解她,记住她,却发现她的一生中与你交叠的那部分只是一小块,死亡留给你的,是她减去你剩下的一大片空白。想要不发疯,不被痛苦吞噬,唯一的办法是找到所有真相,有关于她的真相,蛛丝马迹,她身上发生过的一切——她的死因。例如书中这一情节:扎扎用斧子砍伤脚,来逃避“属于他们这个阶级”的琐碎无止境的家庭生活和社交。在书中,波伏娃安排希尔维在场,和扎扎一起经历了这件事。而现实中,扎扎是通过信件和波伏娃倾诉这件事的。在这一片段中,希尔维的在场就是波伏娃虚构的那部分,也是她对发生在扎扎身上的一切的理解。阐释。关于扎扎的死因,序言中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多说。
扎扎所处的环境与她闪光早慧的天性的差异太大,以致于在故事的一开始读者很难想象她的意愿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如此之可怕宛如酷刑。虽然扎扎的家庭富足,但她的生活匮乏,宛如身处金色牢笼无法叫苦的鸟雀。生活上她在两餐之间吃苹果都算是放纵叛逆,思想上宗教让她自发地审判折磨自己。很多细节都让我惊叹,这真的不是封建礼教在欧洲借壳上市吗?
她身边的人,要么如希尔维无力拯救她,要么如母亲父亲根本缩在保守的壳子里迫害她,要么如恋人:就像《雷雨》、《红楼梦》等小说中看似思想进步的公子哥遇到冲突就找各种借口回避爱人的求助:有的是孝,有的是宗教,其实是懦弱,无能,自私,连争取的勇气都没有。
而通过波伏娃推演的这些导致扎扎早逝的因素,读者不难看出波伏娃对当时社会、人类思想的思考。我在读《寻获与失落》时也有过相似的体验:透过她的故事,你看到的是她对事实的描述,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而当时我的不满足在于,勒古恩在科幻故事中描述的社会形态不是想象,而是复现了历史上某处真实存在过的人类社会。那么她的想象难道止步在描述吗?这个奇妙的联想或许是我尝试理解波伏娃,理解勒古恩的开始。
*随手笔记,不是正经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