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自己虽然过了司考,却一直想着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过的司考?这四年,接触了很多为司考挥洒激情的学生和在职人员,常常感慨:司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了,更多的是一个把自己都能读感动了的故事。好吧,这里就不装文艺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妈的,老子活了这么多年,加起来都没有司考备考吃得苦多。
回归“是什么让我过司考?”的问题我总结了两个最简单的原因:
一是运气,二是专注。
对比一下现在的司考环境,猛然发现这两个原因真的很真实。
先说说“运气”吧,一上来就说“专注”总让人感觉本文又是一篇鸡血似的。
从客观上讲,前几年的大环境还是比较简单的。能听的课和能看的讲义就那么些,因为当时讲课的老师说实话真的不多,每个科目大家都在听一两个老师的课。而且课时非常少,当时一起备考的舍友选择课件的标准也很简单:音频不超过15个,每个音频不超过60分钟(当时都是听音频,因为基本都是面授班的“间谍”偷录出来的)。大家备考的观念也很简单:听老师讲是为了搞懂,如果懂了就可以不听,而自己应该做的是把知识记牢(通常都是背讲义,那时候讲义非常薄),并且把题目做上几遍消化。换句话说,记知识点和做题应该就是自己的事情,记不住跟老师没半毛钱关系。
平心而论,当时的客观环境简单,所以考生们的备考思路也很简单。一般通过的前辈传授经验的时候都很简单、实用:找量少的课把知识弄弄懂,然后就是刷题+背讲义。也就是说,那时候客观上没有什么备考方向上的错误。
对了,那会手机没有那么职能,也没啥好玩的,诱惑也少,不像现在一天如果没手机就丢魂了似的。特别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在准备司考的同学是难再有这样的“运气”了,虽然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大家很多时候学的很刻苦。我只能说现在绝大多数人只是看起来付出很多、很用功,其实真正不是那样的。想想一天有多久的时间在微信上、QQ上闲扯(很多还美其名曰在讨论题目),有多少时间花在了关注微博上的风吹草动,还有多少时间花在了抱怨上......
对比一下现在的客观环境,与其一味地说需求产生市场,不如承认市场不断地滋长需求。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考生变得很懒。懒得自己去记,甚至懒得自己去做题(寄希望于听老师讲题就好了。)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记忆和做题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自己做这些事。有些同学,成天指责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不行,想想是不是因为这两方面太依赖老师了。
“运气”当然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司考确实很难,很多同学说准备了很久,感觉也很好,但上考场的状态总是差一些。很多次自己都怀疑自己的智商了。其实这跟智商没关系,司考就是这样:准备了未必有结果,但不准备肯定没有结果。
但是,记住一句话:所有的积累都是有价值的。只要自己是在一直不断的积累,拿到这一纸证书是必然的,而且法律的路很长,这一纸证书只是个开端,一直积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来说说“专注”。
做成一件事情,客观环境固然重要,决定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自己。自己这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很多同学害怕去碰题,可能跟以往的考试经历有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学生时代做高考试卷,错误率在70%,那肯定要崩溃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但应对司考,最重要的就是不怕出错。错了就订正,关联知识点弄懂、记住。然后形成体系,不断重复。
我一直跟小伙伴们强调:题是用来订正的,不是用来检测的。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切不可觉得题做不对就是课没听好,然后又去听课,其实作用真的很小。
专注做题,专注背精简讲义,尤其是在职考生,时间本来就很宝贵,切忌一味的效仿他人的做法,要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
方向有了,执行力有了,对于司考信心就有了。有人问:什么是“专注”?我说:看你够不够狠了。还在大学里那会儿,很多同学是怎么听课的?一门课15个音频,两天听完,整理一下。什么感觉?一阵想吐的感觉......
你学到了吗?
本文作者:模型司考 微信个人号:mxsk360. 简单、实用、高效。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I1MDk1Mw==&mid=2650583973&idx=1&sn=480ea3f098ac7fee62593a745feff2ba&chksm=874d8503b03a0c1597329f74399df87ca89bb8a6b763ccff9f3639dddfcf3b112658aaefeeea#r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