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徐霞客的名字是在图书匮乏的小学时代,在学校订阅的少年报上有过介绍,简单介绍了他的经历,重点赞扬了他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和精神。在惊讶于这种别样人生之余,也萌生了像他一样游历天下的梦想。当然也只是梦想,对能否实现其实并没有去想。
初中课文里就有了他的《游黄山记》,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文笔,犹如身临其境。对游历华夏山川的已不仅是梦想,更多了几分渴望。
在南京读大学时梦想开始付诸行动,周末约上同学徒步上中山陵,坐公交车去燕子矶然后步行走到长江大桥,雨中爬牛首山,半夜乘火车去镇江,天亮开始爬北固山、焦山、金山。玩得开心,但却没有徐霞客的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的精神,除了拍几张照片,什么也没有留下。
徐霞客的故居是十几年前经常去江阴送货知道的,路标上有徐霞客镇、徐霞客故居的指示牌,每次都有去看看的念头,却一次也没有去过,今日从苏州回南京,查清楚已正式开放营业,专程路过。
一进门的右手,就有一幅他三十余年的游历地图。他到的每一个地方,恰好我也都走过,那一刻突然有一种感觉,那些地方他刚刚离开我就去了。回过神来,这中间隔了整整四百年!
大西南的高山大川,我可是乘着飞机,自驾走着高速去的,犹在感叹山之险峻、江之湍急,当年徐霞客可是用脚步丈量着去的。路途中艰辛可想可知,几次遇盗,同伴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他一人完成了最后一次的远足之旅。代价也极为惨重,“两脚皆废”,最后是丽江土司木增派人把他抬回了老家。第二年正月就与世长辞。
他的故居早已不存,现在的建筑前两进是清初重建,最后一进是近几十年所建,里面的家具摆设自然也不是原物。唯有堂前一棵罗汉松是他父亲当年从北京带回来的一棵盆景是当年的遗物,徐霞客将盆景移栽于庭院,寄托了他志在山川的理想抱负,现在已是挺拔的大树,默默守望着这个宅院。徐家原是河南南阳人家,南宋初年随高宗南渡,十四世祖徐洽迁于马镇老旸岐,也就是现在这个故居所在。徐霞客出生、成长、娶妻生子、去世也都是在这里。
故居的对面是晴山堂和徐霞客的迁葬墓地。晴山堂是徐霞客为其母八十寿庆而建,邀请了八十五位名流大家题诗庆贺,并将其镌刻在石碑上。明末清兵攻打江阴,晴山堂被毁,石刻大部分保留了下来。1978年原址重建晴山堂,七十六块珍贵的明代碑刻嵌在墙壁上予以保护。徐霞客的墓葬也按明式规制迁入堂内后院。碑石直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顶刻有“十七世”,是他的家族辈分,此碑是清初原物。
故居及晴山堂于二〇〇一年七月十六日列为全国文保单位。二〇〇三年马镇与另外两镇合并设立霞客镇,二〇〇七年更名为徐霞客镇。
2020-03-25于江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