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有很多收藏家痴迷于古玉,但是小编并不建议大家购买古玉。真正的古玉来源只有两种,一是家传的古玉,二是地下出土的陪葬品。绝大多数有研究价值的古玉都放在博物馆,而且盗墓也是犯法的;除非是世代家传的玉石,不然这些古玉对于佩戴者而言,都是弊大于利。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一伍陸壹}柒柒O【肆叁伍叁】
先说下家传的古玉:有句话说的好传玉不传金,为什么中国人有这个说法呢,其一就是因为玉石是有灵性的,金银就是一种货币,玉石是不可再生的,雕刻完的成品也是不能改变的,金也是不可再生的,但是它只是用矿物提炼出来的,金器不喜欢了,可以再融改变器型。这就是玉与金的区别,所以才出来传玉步传金的这个观念。
下面说下出土古玉:很明显出土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陪葬品,刚也说了玉石是有灵性的,但是跟它所在的环境也有关系,它一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甚至旁边还躺着一个古人,它就会沾染很多的阴气,这跟传家的还不同,传家的玉石玉器总是在我们所在的地上环境,它是有人气的,出土的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就是这个玉器的主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如果是被人害死的,那么这样的古玉会沾染古人的怨气,古人怎么去世的你无从考究,所以尽量不要让怨气聚结在你的身边。玉石也是有记忆的东西,你无从知道这些古玉曾经被什么人佩戴过,它身上也会积蓄着陌生人的气息,如果轻易入手佩戴,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想要戴玉最好是佩戴新玉,而古玉只适合研究观赏,不宜贴身佩戴。
现代的玉雕作品其实很多都超越古玉的玉质,就算古玉的玉质确实很好,但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变迁,玉质会有很严重的氧化,新玉就没有这个顾及了,买一方好玉确实很不错,但是也要把握好自身的消费水准。不能光看这种玉好,这件玉器非常不错,就去消费,消费要有节制。
下面小编给大家展示几块自己工作室的玉雕作品
细更多的是形容一种触觉体验,是由于质地较纯正的玉石放在手中时给人那种爽滑,柔嫩的感觉,质地越纯正,玉石也就越细腻,因为简单的一块和田玉,其中可能会含有好多种矿物成分,当透闪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样的玉石就是比较细腻,而其他的矿物或杂质占的比例较多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了玉石的粗糙,因为成分越不均一的矿物质,可能会越粗糙。这样的玉石就算经过了高强度的抛光,但人的触觉特别是手的触觉比较敏感,仍能体会出其中细微的差异.
白是透闪石也就是和田玉的主要构成成分的本来颜色,糖,青,黄等是矿物形成的时候渗入其中的不同微量金属元素电子跃迁的结果,呈现出各种色谱;烟青,墨等色有可能是微小石墨颗粒包裹入玉石矿物中形成的包涵体生色的缘故。
油,当然并不是说玉石本身会冒油,个人认为,玉石的“油性”,说白了是一种“水”
,也会是其中所含水分所致的差别,这就是籽料和山料为什么在油润度方面有差别的一个原因,当然,山料也可以是含水的,但和籽料在含水量方面无法相比,籽料经过亿万年的水中的浸泡,其内部会逐渐渗透入一些结合水,这些结合水的性质极稳定,它们已经作为玉石的一部分,以较高的化学能位态和玉石矿物质络合在一起,这些水的含量虽然很微小,但经过光线透过玉石时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复杂的光学作用结果而到达人们的眼睛的时候,总能让我们感觉到玉石是“水汪汪”或"油汪汪"存在的,还有从触觉方面来讲,含水量多的东西和含水少的东西从触觉上是会有差异的,就象一堆苹果一样,含水份多的那只拿在手里,不论从视觉和触觉来讲,都会给人一种油油的感觉吧:),所以说,从很大程度上讲,玉石的油润,有玉石本身内在的特点-含水量多的同时,也是人们敏感的触觉+视觉神经功劳的原因吧。
糯, 象蒸熟的糯米糕一样的质感和色感,糯性是玉石视觉效果的外在体现,但体现这个外在性质的内在根源,却是玉石内部微观构成的一种体现。比方一块石墨和一块金刚石,它们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都是由基本的碳元素组成,但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一个黑不溜秋软弱如泥而另外一个光彩夺目价值连城,主要的原因就是碳元素组成化学键的不同也就是构成方式的不同所导致;同样,铁和钢也都是铁元素构成,但外在的区别仍然很大,内在主要体现于里面铁元素和其他元素相互作用而导致了微晶阵列的不同,而产生了大相径庭效果;和田玉也存在这种情况,地质运动,矿物形成的方式,条件不同,会导致玉石中透闪石,阳起石等矿物质的微晶方阵构成方式有可能会不同,从而就造就玉石差异的外在体现。这些差异性,既可以从硬度,韧性,光感/色感,等等方面评述,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利用光色谱仪器,电子透镜等来分析,从经验来看,有糯性的玉石一般都是质地比较纯洁内部的微结晶序列呈现致密的毛粘状,这种玉石质地致密,韧度好,硬度大. 糯性,通俗的来讲,是人们千百年来,发现的一个秘密。就好比中草药一样,古代人虽没有科学分析方法和仪器,但仍然能知道哪种草药有哪种疗效,这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探索和经验积累的结晶,虽然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但比较实用。有糯性的玉石质地好硬度大韧性好,就这样被发现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一种观点:细、白、油、糯应该说都是视觉感官的一种反映。换句话说,既然是感官的反映,就存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即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玉石经同等程度的充分打磨抛光,应该说触觉上是感觉不出粗细的。表面微小的凹凸落差可以经打磨抛光达到非常的接近。但视觉感受的是光泽以外的晶粒大小,粗细之分应是由此而来。
软玉的自然光泽是油脂光泽,应该是由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导致的。山料中不乏油性极佳的,籽料里油性不好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糯”性应该就是通常所讲的“脂感”,应该是玉的内部组织结构引起的在光线下的效果。通常脂感好的玉料非常细腻且并不显“透”,给人一种淳厚匀净的感觉
『贴』料性与结构关联度的观点
白玉的白度比较好理解,就先说了,白玉的白度是与透闪石的含量之间相关的,透闪石-阳起石分子式为:Ca(MgFe)5[Si8O22](OH)2,镁和铁的互换不影响分子结构排列,镁含量高即透闪石含量高,就较白,铁含量高即阳起石含量高,就偏青绿色,为青玉,当铁从两价被氧化成三价,就成了黄玉。
白玉的细度是白玉颗粒大小,颗粒小即细腻,细度其实很重要,细度和紧度共同构成了白玉油性的基础,细度和紧度高的,你去盘油性不会差的。其中紧度是指颗粒间隙大小,与密度有关系,但我觉得比紧度衡量白玉比密度合适,因为密度高可以是紧度好也可以是阳起石含量高。阳起石含量高反而油性不高。
白玉的糯性是与白玉的结构有关的,和田玉为毡状交织结构,会显得较糯,象俄料,戈壁料和青海料为粒状变晶和纤维交织结构,糯性较差些,戈壁料其实油性很好(与戈壁的高温有关),但它的结构决定了它的糯性不会好。如把和田玉比作女人,戈壁料比较阳刚更像男人,好的戈壁白玉也很不错的。
白玉的白度(即透闪石含量)与油性并不矛盾,只是细度紧度和结构对油性影响更大,他们可能是看了有些俄料比和田白玉更白但油性不如和田白玉,而产生这种观点,但他们忽略了俄料的油性不足是由于其颗粒较大且不均匀以及它的粒状结构造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