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教育提供的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全世界的教育流派,不管是蒙台梭利还是萨提亚,核心都是一件事:塑造一个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来自跟别人怎么比较,不来自别人怎么对待我,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写正文之前,我想说明一下,
此文并非讨论中国的教育好与不好,
而是想谈关于中国教育的功利性,
此文所说的群体是中国大部分人,
不包括那些已经做的很好的人。
- 1 -
(作者本人)
真正喜欢做一件事,精神上是满足的,能感受到快乐,并且应该是发自内心,而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真心喜欢骑马,如果让我从口红香水包包、豪车豪宅、马术运动里选一个,而另外几个此生永远不得拥有,被唯一选择的那一个可终身免费享用,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马术!目前,我已经开始学习马术障碍,这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作为女性,我也说不清我学马术障碍的目的,我只知道我打心眼里喜欢,就是觉得好玩刺激。对我来说,那些口红香水包包, 用不用都无所谓;汽车就是交通工具,到达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房子就是和家人一起住的,家不在于豪不豪华,而在于幸不幸福。
可能有些人想说我这种解释是不思进取,甚至是品味不够,我自己也想起一篇我认定是毒鸡汤的文章——《层次越低的人,越觉得很多东西不值》,但请问Facebook的扎克伯格开本田、大众、讴歌,难道他没钱买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吗?这可能又要聊另外一个话题,在这简单一提:扎克伯格是犹太人,犹太人讲“frugalism”,翻译过来就是“吝啬主义”或“节俭主义”,他们认为炫富很丢人,会被人看不起。同理可证,我宁愿抛弃口红香水包包和豪车豪宅,只选择马术是因为我的价值观,不是所有人都崇尚物质享受!回头再来说说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全文充满了金钱的铜臭味,从头至尾宣扬物质欲,全是围绕着买买买,比如:上班打车尽量不坐地铁,每天至少买一杯星巴克,诸如此类。这种文章阅读量是10万+,上千个点赞。我只能说现在很多所谓的签约作家不能称之为作家,顶多就是个见风使舵的写手!
不过有一点我要肯定的是,他们抓住了大多数中国人想看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下,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下,这些功利主义写手太被需要了!
- 2 -
中国教育,不仅让大部分中国人无法拥有完整独立的自尊体系,还让人变得特别功利,迷失自我!甚至有时候中国教育对人们的影响,就好比那些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文章对人们的洗脑。
大学学什么专业,不在于喜不喜欢,而在于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后看什么书,不在于喜不喜欢,而在于对工作有没有帮助。
有人会说如果你不看对工作有用的书,或只知道学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有能力去更好的生存吗?
本来我不想写关于这个月刚上映的成人动画《大护法》的任何文字,因为我没信心把握好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这种“独立电影”,我只想静静的感受它。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导演不思凡说的那样,网上的那些影评都是在“写自己”。但有一个共识是,《大护法》故事中的花生镇人民被严重洗脑,没有人反抗权威,也没人能反抗!他们的思想就像印度的贱民!那现实中的我们,某些方面在思想上是否也被奴役着呢?人云亦云,貌似是大家都有的技能,很多人可能永远都无法靠打怪升级而看到最终BOSS,也好比永远无法说唐晶的那句“我什么风景都看过了”,而大多数人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田”。在印度贱民的世界里,反抗甚至会被当作异类;在《大护法》的花生镇,花生人被洗脑而变得十分冷漠,互相残害,甚至都没人敢开口讲话,他们打心眼里怀疑自己,崇尚权威,不论对错!试问,这些影射着什么?不就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吗?
【注释1】:独立电影,是脱离商业运作,自筹资金,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很强的电影。
【注释2】:印度贱民,在印度人眼里不是人,他们被压迫被奴役,世世代代不得翻身。而新上任的印度总统考文德却出身于贱民阶层,但他是个例外。几千年来,印度贱民翻身的例子少的可怜,一个考文德改变不了印度贱民的现状。
(花生人的眼睛、嘴巴都是买来贴上去的)有些微信公众号在团队的运作下,随便发表一篇文章,就有10万+的阅读量,只要是人们想看的,就一定有写手去写,不管观点的实质对不对。举几个例子:爱你的人,时时刻刻都应秒回微信;我喜欢你的唯一表现,就是犯贱;爱发朋友圈的女生让人心疼;发脾气的人有多好等等,这些毒鸡汤的阅读量全都高的惊人。我知道可能有人想说我觉得毒还看?不好意思 ,我为了写这篇文章才去看了一下,以便证明谁对谁错。事实证明,《层次越低的人,越觉得很多东西不值》这篇文章的最后植入了广告,呵呵。发现这是一则看起来最不像广告的广告,如果不动脑子,感觉从头至尾还有那么一些看起来貌似很有道理的道理!
别和我说什么某某微信公众号又被风投投资了,不好意思你忘记了投资是不看情怀,只看利益的!在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斥着这类强势的文字或媒体,所以才会出现一本书,名为《娱乐至死》。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时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威胁。而这正是《娱乐至死》的主题。
在那些“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思考里的人,有什么资本辩论?如果没有能力更好的生存,赶紧去找找问题的源头吧,治标先治本。
- 3 -
现在很多人不爱读书,就算读书,也在中国功利性教育下,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我在“当当看书”APP里看过一篇文章,说要少看热销榜的书,多看经典。也对也不对,热销榜好的书可以多看,比如《魔鬼经济学》、《奇点系列》。但热销榜里“鸡汤类”的书,还是算了吧。反正最近我看过一本,这本书曾火的一塌糊涂,我也是为研究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火而看的。看完后,我总结它是一本高级的治愈系的心灵鸡汤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我压根就没花钱买,而是找的电子版图书,因为在我眼里,买它就是浪费钱。
我脑子里有好多热点话题,可是都没有写成文字!因为写某些话题,根本不符合我的初心,而只是觉得这些话题应该会比较受关注而已。所以,此文并非讨好任何读者,而是摸着良心而写的。
- 4 -
小时候的我曾自卑一件事——钢琴考级,因为我从来没考过!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爱问我考没考级,甚至有人多少流露过“落井下石”的感觉:学钢琴竟然都不考级?!小时候我曾想对这些人撒谎说自己考过(我没撒过谎,只是想想),哪怕是三级六级,反正也没有人查,也没有人真的会搬架钢琴来让我弹。我从5岁就开始学钢琴,8岁的时候,我的钢琴老师嫁到了美国,父母再也没带我去学钢琴,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继续帮我找钢琴老师,我也没问过。我估计可能是那时的我讨厌练习钢琴,看好我的措辞,是“练习”钢琴不是“弹”钢琴。如果我喜欢学钢琴,天天吵着要学钢琴,相信我的钢琴生涯也不会这么快夭折。
直到我上了初中,不知什么原因,尽管没有老师教,但我就是疯狂的喜欢上弹钢琴,周末我自己可以弹一天。我甚至去过钢琴水平十级的同班同学家里弹钢琴,她还特别惊喜地告诉我,真看不出来是我自学的,说我弹的很不错!
- 5 -
现在的家长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不管孩子能不能消化,反正家长就一句话:我孩子班上的同学都这样!
更有甚者,让孩子学特长是为了某些目的:比如参加比赛,如获奖有助于升学。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知识是读书的目的,考试只是一个方法。但不论是在实行八股文科举考试的古代,还是现在这个崇尚分数、崇尚学历的社会,中国的教育方式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越来越科学。
高中的时候,我写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曾被一位女作家看中,她说我是一万个孩子里才能挑出来的那一个。也许她说的有点夸张,但是她应该是想表达,我的文章构思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在同龄孩子中很超前。可是,我们班语文老师却对我的文章十分不屑,说高考根本不能用。虽然我清楚语文老师以高考分数为衡量标准是不够科学的,但那时候我听了她的话,还是沮丧的很。
于是我三思,写的作文再好,高考分数不理想,有什么用?所以当时格局不够的我,没继续跟那位女作家学习,理由是怕耽误高考……
21世纪,中国在崛起,但中国的教育水平却没有随之崛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也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被唤醒。在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