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早上,我听见了看见了姬老师是如何陪伴政洋一步一步在读书中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姬老师一遍一遍地引导,也让政洋一遍一遍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有了感受,为什么政洋在读书时,会有不想读的状态,会有分神和发呆的情况。
当我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能够融入里面,当我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当我还能有了作者的感受,那我一定会乐在其中呀。或者说如果我很清晰我为什么要读书,我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想要学习什么,那我也会认真地读书,因为我有目标。
那时,我就在想,太好了,我看见了在接下来我该如何陪伴政洋读《瓦尔登湖》这本书,我的重点和核心是什么,我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一下子从脑海里串联起来。
这两天早上,我带着政洋一起梳理今天的计划和安排。在梳理的时候,和过去不同的是,我会先问他的想法他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再说我的想法,最后达成统一。
在整个过程中是轻松,愉快的。因为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平静,耐心,喜悦,还有就是要陪伴政洋成长的心,我清晰地知道我要怎么做。同时,我看到政洋的状态也是比较好的,没有那种疲惫的状态,还会问我“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一起看了昨天的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坐的很端正。政洋开始的时候会晃动身体,但我什么都没有说,我继续看。没一会儿,政洋的身体也安定了下来。但是,政洋的手开始抠衣角,或是低着头边看边抠衣角,头转动,我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因为,此刻我突然想起了小课上讲过的关于一个孩子在写作业时画画和摸东西的故事,里面有说妈妈想要孩子坐姿端正地思考。
这不是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吗?做到坐姿端正地看视频也是需要一个陪伴过程的。并且,政洋虽然这会儿没看视频,不代表他没有听啊,他有自己的方法吸收也说不定啊。于是,我还是什么话都没有说,我做好自己,保持坐姿端正。没一会儿,我看到政洋没有了小动作,手就放在腿上没有动,认真地看着视频。
第一遍的视频看完了,我问政洋要不要休息下,政洋说不休息了,继续看。
视频看完后,我们分享感受,政洋没有分享出来感受,所以我以问问题的方式和他进行互动。对于视频中的问题,政洋开心地回答了出来。
接着,
我们一起读书中的片段,放慢速度,带着感受去读。不求速度,不求数量。我在读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画面感,和政洋分享,也会问政洋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将所有的段落都读了一遍,让政洋背了一遍会背的段落,我们继续读政洋不会背的段落。然后让政洋选择喜欢的段落我们再次去读,在录音时还会再读。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政洋已经读了大约10遍,而且是尝试带着感受慢慢去读。我想,这肯定要比我直接告诉政洋说今天读多少遍的书,要更有助于他的成长。
我能感受到,他是开心和喜悦地在读,并且几次当我提出让他休息下的时候,他都会说不休息了或者说下一项结束后一起休息。无论他是真的很享受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是想要尽快的完成计划和安排,和过去不想做的状态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呢。
尤其是今天,我们在进行背诵时,政洋从昨天会背3个段落,到现在已经会背4个半段落了。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和我分享了很多,说之前读了很多遍,中间忘记了,又开始读,昨天读的时候尝试着背了一部分,今天顺着就背下来了…还说,自己过去在背《道德经》的时候读了10遍就会背了…这是政洋关于在学习方面,第一次这么喜悦这么流畅地说了这么多的话。又读了几遍之后,5个段落都会背了。
接着,
政洋开始抄写段落中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我开始做我的工作。抄写结束后,我们会一起去看抄写的内容,找到几个词语或是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说看到这个词语会想到什么。政洋就会说出一些其他段落中学过的词语。当政洋想不到或者不知道的时候,我就会先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