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盈余》阅读思考笔记

《认知盈余》阅读思考笔记

作者: 尘中之光 | 来源:发表于2016-12-03 18:04 被阅读43次

    本文为内容产品经理在阅读后采撷的零星火花,不成体系。不建议非内容、社区PM阅读。

    认知溯源

    媒介三行为:消费、创造、分享。电视媒体的单向性

    新时代的认知需求理论:参与,用简单的举动代表对某种旧有文化体系的回应。参与可以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出席很重要,并且自己的参与,也组成了所参与活动的一部分。站队,标明自己的立场与分类。

    创造的动力源头其实是分享,以及分享后的反馈或反馈期望(可能没有)。

    电影书籍等文化内容,不仅制造消费的机会,还会制造回应、讨论、创造、分享的机会,这同时也是针对一个IP需要做的运营。


    盈余规模与价值拐点

    不同意书中对认知盈余规模的算法。总量是一定的,但是人群有分类,所以分布非常不均匀,小规模的重度内容生产者占主流,而并非大规模的轻度内容生产。社群中总有搭便车的人,通常都是由极少数高频使用者创造价值,然后大部分其他人消费这些价值。

    盈余要产生价值,必须由个体持续创造后激活其余个体创造。产品特性需要有自发创造冲动。即,我们设计的产品形态,一眼就可以表明,所有人都可以创造并传播。多个个体创造后累积起来,盈余才能慢慢吸引庞大而迟缓的内容消费者,在规模起来之前可能都不会有价值变现的可能。即,产品形态要有共同目标感,让人看到和自己一样有很多人都为着平台内容规模的壮大在持续产出。只有成规模的整体流量,才会有足够量的消费者对某个细分品类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让生产者获益,此处有一个临界点。

    新的媒介工具带来的内容创造和分享的便捷,使很多之前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使偶然变为必然。这也是规模变化带来的颠覆。

    拼车产品的集合价值(aggregate value):用户越多,匹配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区治理

    社区内容生产的自由和品质总是相矛盾的。·

    社区由小规模精英性质向大众论坛转变时,一定会有人认为之前内容稀缺时的品质平衡被打破,自己发布内容的浏览量、关注度被分流,收益降低。转变后过剩的内容,所带来的多样性催生了更多的可能——百花齐放。并且提高了原本精华内容的可及性和传播规模。故,对已经成型的精英用户完全是好事,但是对于“中间者”是不好的。

    增大外在动机,实际上可能降低内在动机。“驱逐效应”。

    内在动机:自治(自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即掌控)、胜任(有能够胜任的期望)

    赋予人行事以合法的权威,会是极大的激励。

    人类道德标准的保障——惩罚的意愿,惩罚偏离公平准则的行为,即使执行惩罚会让自己付出代价。“利他惩罚”。

    共享资源管理的要素:行为相互可见、共同目标、惩罚能力。并由最大资源占据者,进行高效管理和奖惩。

    社会环境中人类表现背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预测,不会那么自私。原因是是非感、市场规则的内化。

    中等规模的群体,是最尴尬的,既享受不到小群体亲密感,也没有大群体带来的便利。

    大型团体、社区的文化,是帮助新人快速理解,规范其行为的工具(避免了规则、条例的繁文缛节),需要萌芽和成长期强势引导,筛选用户。一旦形成极难改变。也是筛选不符合的新用户的工具,保证社区内的文化调性稳定。

    群体越大,多样性就越强,平均的概念就越弱,也越能精准的定义一些分化团体。

    群体与治理:信用体系,根据用户交易行为的结构化梳理,和量化产出。

    群体规模化扩张后,必然开始与部分个体利益相冲突。

    群体的规模效应,有奇点:即“值得一看的成果”。

    内在动机得到回报的机会:个人性(自主性、竞争力)、社会(成员资格、慷慨)

    集群内,相互关联程度,facebook,依据点对点关系,构建每个人都不一样的集群和信息流,是一个高度去中心化的社群形态。而有时候需要有一定中心的社群,比如贴吧,兴趣、主题的聚合度更高,对优质内容产出会更有益(读者都懂我)。

    三种社群形态:海量用户、活跃的用户群、志同道合的用户群。

    一旦人们发现有靠山,会非常高效果决的去惩罚群体中的破例者。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遇到阻力有权威会接管这个事情,并强制执行。这样的话,其实还利用权威的向下传递,减少了公共资源的占用(权威亲自执行规则)。

    利用认知盈余所要创造的条件,是营造环境而不是下达命令和制定规则。


    商业价值

    发动大规模的自发生产,其效率和产出物的经济效益远胜于研发私有的商业化产品。众筹程序,众筹功能或许成为可能。

    人类分享的善意与生俱来,如果无需产生成本、分享过程容易,自发分享资源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知识分享的几个要素: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接收者们的文化规范。

    实践社区(社群)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维护社区中的特殊知识,还是维护本身社群品牌的文化。知识常更新,品牌不变化。

    群体处理信息的模式是始终都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技能。更快,更深入。

    业余参与的价值:产出或分享本身的价值;归属感或慷慨感。

    医学领域,患者分享通常更具个体特征,因而有更丰富的参考价值,高度结构化的信息,高度稀有的信息(新药物首次临床试验的反馈),高度个性化的资料(本人治疗经验,如何跟卫生系统打交道)

    社区的归属感让用户数据采集更为容易。

    分享平台的初期核心工作,就是建立双方信任。特别是针对陌生环境的分享关系,避免出现“旅途中的新娘”这种惨剧,需要竭尽可能的去控制风险。否则高昂的心理成本会让由分享带来的收益毫不起眼。

    用户的使用过程中是可以产生很多价值的,比如浏览路线,评论,收藏,备注。把这些简单的劳动成果共享出来,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输出。

    参与贡献的门槛:早期、需求量大时,需要降到最低。

    百万读者和十几评论的矛盾——新闻评论的价值:仅消费不参与、发牢骚、产出思考但不分享。三种。并没有和文章及作者“对话”。所以,我们要做活评论的话,可以朝着构建对话场景尝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盈余》阅读思考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rp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