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与学习感悟读书笔记PMbook
【读书笔记】《认知盈余》: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会发生什么?

【读书笔记】《认知盈余》: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会发生什么?

作者: 浅斟意 | 来源:发表于2016-06-11 13:36 被阅读341次
    认知盈余.jpg

    一、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1.认知盈余是工业化的副产品

    1)定义:认知盈余指的是人们的自由时间,或称空闲时间。

    2)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人口总数和社会生产总值越来越高,在工作之余,人们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3)这些时间怎么被人们使用呢?
    20世纪的媒体(电视),作为一种单一事件(即“消费媒体”)发展着。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它消磨掉大多数公民的大量自由时间。
    但如今,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获得了同他人联系的接口,我们想和别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电视无法满足的诉求。我们利用媒介的方式,从“消费”扩展到“创造”和“分享”。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自由时间当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比如维基百科),而不再是个人的零碎时间

    4)从消费变到创造、分享以后,人们每天都可以为彼此创造价值。

    2.多即是不同

    1)全世界的认知盈余太多了,多到即使微小的变化,都能积累成为巨大的后果。

    • 人们必须同心协力贡献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创造认知盈余,而不仅仅是完成一系列微不足道且又彼此分离的个人行为。
    • 当群体足够大时,不可预知的可以变得可预知;
    • 任何人类活动,无论看上去多么不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可能性都会增加。
    • 规模较大的盈余和小盈余就是不同。

    2)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当某样东西积累了很多时,它将以新的形式来表现(即,量变引起质变)。
    新的媒介也一样,它正以一种空前的规模积累我们的“创造”和“分享”能力。

    3.认知盈余,一种全新的资源

    认知盈余,仅仅是一种原材料,我们要从中获得价值,就必须让它变得有用,或能利用它做一些事。
    我们并不仅仅是认知盈余的来源,也在设计它的使用方式——通过参与、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并彼此合作。

    二、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1.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1)当人们接触了互联网之后,可及性和永久性都会增加。
    (Tips之定义:可及性是指一个人写的东西可以被一群人读到;永久性是指其所写出的作品可以一直存在。)

    2)通过把用户配对,可以创造价值。
    案例:拼车,它创造了一种集合价值。
    (Tips之定义:集合价值,即用户越多,匹配的可能性就越大。)

    3)“某一领域的成本降低意味着可以开展更多的实验,交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可以开展更多关于思维和表达的实验。”
    这种实验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创作者的数量,并且使其多样化。
    (Cynthia:也因此,社会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越来越多,)

    4)在人们不断尝试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自由不断增加,随之增加的还有劣质的材料,虽然人们尝试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广受赞誉的东西。
    (Cynthia:这是社会开放、自由进步的另一种伴随的效应。好在更多人可以加入创造,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市场也会淘汰劣质品。)

    2.媒体,社会的连接组织

    媒体变化了。
    1)现在的我们不是在消费媒体,而是在利用媒体。

    2)如今的数字网络,正不断增加着所有媒体的流动性,使所有的媒体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原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如书籍和电影)和双向个人媒体(如电话)间进行的选择,如今扩展出了第三个选项:从个人到公众的可延展的双向媒体操作

    3)非专业媒体人的出发点和专业人士的出发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业余人士”并不是“专业人士”的缩小版。人们乐于做一些事,与有没有金钱利益无关(比如分享)。
    举例:一个带着相机的人,遭遇一件全球性的大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可能就会想:这几率能有多大?得到的答案也肯定是,很小,小到几乎不可能。这是错的。
    (Cynthia:我们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而这是错误的路径。

    其实,这和事件的目击者人数,以及他们中带着相机的比例有关。这些事件被人们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了下来并上传到了互联网,使能看到的人更多。规模数量上的变化,将曾经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过去我们依赖专业的媒体、新闻记者来记录这些事件,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彼此的媒体、记者。
    媒介,正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

    3.工具,赋予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1)媒体在不断发展,由稀缺变为过剩。

    2)机会总是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着变化。
    在机会变化小的世界里,行为的变化也就很小,但当机会有了大的变动,行为也会随之变化,只要这个机会诉诸了人类的真实动机。”

    3)“并不是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而是人类有欲望,制造出工具,然后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人类的欲望(前提是人类有欲望/需求,工具满足了这个需求)+有工具=行为发生
    人们对社会科技的使用,很少是由工具本身来决定的。而是人类的欲望塑造了工具。比如互联网和电视。

    三、分享,无酬的动机

    1.热爱胜于金钱——个人动机

    人类的动机并不纯粹是附加性的,为了兴趣而做事和为了报酬而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出发点是兴趣还是金钱,会让人们在做事情时表现得不一样。

    1)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能让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而对外在动机来说,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不在于行为本身。
    (Cynthia:由兴趣带来的自我驱动力更大>外在动机。)

    2)“外在动机并不总是最有效的动机,增大外在动机可能降低内在动机。
    像“得到报酬”这样的外在动机就能驱逐像“喜欢该事物本身”这样的内在动机,这被称为“驱逐效应”。“若你支付报酬,人们就会被激励着去完成他们不感兴趣的任务。”
    例如,当建立废料贮藏库变成一种能获得政府补贴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公民义务时,这种行为不受欢迎的程度上升了两倍。”
    当钱用来作为志愿行为的回报时,会降低志愿者贡献平均劳动的时间。
    (Cynthia:又例如,兴趣爱好作为职业后,会导致兴趣减弱;比如父母给孩子奖励驱动孩子学习,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外在驱动慎用!)

    3)将动机标价,会减少人们做事的动机。
    ****将非市场交易行为标价后,人们会减少把对方当作可以保持长期关系的人来对待的意愿。****
    Cynthia:标价会影响感情。****所以在交往中,朋友帮你做事,你不要回馈金钱,否则让人觉得是交易,结果感情受损,对方下次也不愿意帮你;反之,为获取利益而请朋友吃饭、给ta送礼,也会损害感情

    4)内在动机分为两种:
    自治的愿望(指决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的愿望(指能够胜任我们所做的事)。”
    A.“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当工作处于能力范围边缘时,“我自己完成了一件较难的事”的感觉。(做繁复庞大的工作时,会让人泄气;但接受一项毫无挑战、过于简单的工作又会觉得无趣和无精打采。)
    B.“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Cynthia:与自己有关的事/作品,会被自己赋予更多的价值;人们都关心自己)

    2.业余动机和社会动机

    1)社会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围绕着联系和成员;另一类则围绕着分享和慷慨。
    社会动机能加强个人动机。

    2)在团体中,口头反馈/致谢似乎就像另一种外在的报酬。当它被真诚地表达出来,并且出自某个我们所尊敬的人之口时,它也成为了一种内在回报。
    “感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激励,使他们完成某项工作并非是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完成,而是因为他们明显对组织存在价值
    (Cynthia:对他人有价值,得到口头反馈/感谢,也能够使自己产生自我驱动力

    3)业余爱好者VS专业人士
    行为源自内在动机(源于热爱而做某事)的人们:业余爱好者,在相对私密的环境中活动,默默地做事(业余爱好者做一件事是源于对它的热爱)。
    而行为源自外在动机的人们则在更公共的场合中活动,更多地为公众所见。实际上很多专业团体都将寻求公众可见度作为一个目标。**

    如今,公共媒介和私人媒介正融合在一起,专业与业余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注:一项活动的高门槛,会降低参与的人数,而在大规模协调上的障碍,也极大程度地将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区分开。
    (Cynthia:业余爱好者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总是默默做事。)

    3.内在动机和公共行为

    1)如果内在动机存在于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满足内在动机也会使我们得到满足,那么满足这些内在动机所使用的工具就应该被推广。
    (Cynthia:寻找满足内在动机的工具,它一定有市场。

    2)“在一个发现成本较低的世界里,对某些事物感兴趣的人们能够相互发现、彼此互动,远离大多数与他们没有同感的人。”
    (Cynthia:互联网让发现成本变低,于是社群/圈层慢慢形成。

    3)人的内在动机十分强烈,更趋于可以给他们带来回报的经验。而驾驭我们认知盈余的手段是我们获得的一种新工具,它可以使参与成为可能并给参与者带来回报。
    要想真的做成什么事,还是要等待机遇
    (Cynthia:知识经济时代来了,机遇!

    四、“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1.联合协作:群体创造价值

    1)人人都有内在动机,都希望“有所作为”,因为做事情既有收获又有乐趣。
    而如今网络让分享变得容易和廉价,它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了潜在的参与者。
    这种新工具的诞生使我们更加沉溺于这些动机里
    我们等待机遇的来临,将我们的能力实际运用到协同参与中去。
    (Cynthia:人类期待协同合作,创造价值;汇集更大群体的力量,能产生巨大价值。)

    2)如果我们每个参与者都追求各自的个人目标,而缺乏分享,那么我们就不及那些在协作环境下的人们收获多,无论是思想还是成就。
    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深切考虑到并支持他人的追求,这种能力是人类生活的根本。
    (Cynthia: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协作、分享、帮助他人、寻求共赢,而不是只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这样才能收获更多——不论是在思想还是成就上。

    3)在一个社会中,人类道德标准的最大保障之一就是,是否愿意去惩罚偏离公平准则、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即使这种惩罚会让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个人承担成本却给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叫做利他惩罚。人们从惩罚他人的错误中得到满足,即便这些惩罚行为会花费他们的时间、精力或者钱财。
    (Cynthia:利他惩罚,个人承担成本却让社会受益,也会让人得到满足。这种心理,有意思。)

    2.社会生产:陌生人让你生活更美好

    1)如何让团队承担大型和复杂的任务?
    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大规模、长时间的任务来说,其机制有三层。

    • 第一层:能够组织起来执行这项任务的团队,且其报酬不低于市场价格(即公司,如大多数汽车就是这么被生产出来的)。
    • 第二层:做具有高认知价值的事,无经济上的补偿(即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如大多数公路都是这么修起来的)。
    • 第三层:依靠团队成员及相互间的工作协调,完成价值创造。使用的既不是价格信号也不是监管(即朋友和家庭,如大多数野餐就是这么产生的)。
      将我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之事的能力增强,就构成了这个年代巨大的新机遇之一。

    (Cynthia:社群协作,汇聚自由时间与各自的特殊才能,激起大家的内在驱动力,共同协作去创造有价值的事,这是未来的发展机遇。

    2)如果分享行为足够容易,人们会非常乐意分享。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不愿表现出恶意。

    3)正向偏差者引起的社会感染
    正向偏差者:面对同样的限制和挑战,却比一般社会成员表现得更出色(而不是消极应对)——这种人会传播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没有它,这些人的正面行为就变得毫无希望。有了“社会感染”,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可以在陌生人群中引起社会的改变。
    (Cynthia:正向偏差者会传播社会感染。反之,社会感染又可以让正向偏差者的行为得到放大,正面行为得到普及,甚至在陌生人群中引起社会的改变。)

    4)“共享”文化,能增进团队合作
    (Cynthia:在团队合作/团队管理中,需要提倡开放“共享”精神。)

    五、创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1.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

    1)过去,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错误地将市场交易看作是理想的、甚至是默认的人类互动模型。
    但是有些价值,是市场创造不出来的,这些价值的创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协调性的假设,也就是靠文化。
    (Cynthia:例如,友情的保持,不是靠市场交易,而是靠文化,分享,协作。交易-市场规则,会损害友情-社会规则——这也是我害怕麻烦别人的原因。)

    2)增加你的知识量带来的可能是革命性的改变。
    增加知识量远重要于增加你所拥有的物品数量。
    (Cynthia:因此,分享知识如此重要。)

    2.共享经济学

    知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兼容性的东西,但是要想利用它,就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这些条件分别是:

    • 社区规模的大小——一个社区里能理解某种特殊事实或方法的人越多,该社区人们合作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 共享知识的成本——任何降低传播知识成本的工具都会增加参与者;
    • 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简单明了的表达,可以让观点更容易传播到其他人和其他群体中去;
    • 接受者们的文化规范——一个社区关于事物如何运行、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的一套共享假设。

    3.业余参与所带来的归属感

    1)是人类的才智和环境的不便性,共同造就了社会。社会就是由那些“它能做到”和“它不能做到”的事情不断塑造着的。
    (Cynthia:人类的才智让我们不断改变那些环境中存在的不便性。环境中存在的不便性推动人类发展。夸张一点,就是懒人改变世界!)

    2)学习小组之所以规模小,是因为大型、活跃的小组不能在很短的期限内一起合作
    (Cynthia:真正有价值,能够互相产生高强度连接的团体不能太大,否则会责任分散,感情也不深。个人认为,一般不超过8人。同理,会议头脑风暴、初创团队最好也不超过8人,否则效率会降低。)

    3)以下两股对抗力量,改变了人们对于纯粹专业化的偏见——现在人们愿意接受不专业的观点:

    • 普通人分享其所知的价值
    • 做某件事的价值在于,让你拥有归属感或是慷慨感

    4)业余工作的价值有两种:分享和归属感
    分享是人的天性。一个平台、群体、小组,就是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并分享共同努力的成果。
    (Cynthia:比如社群带给我的,分享和归属感。)

    六、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1.个体的满足与群体的行为动机

    1)背景
    随着我们和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善,以及对自主参与行为所能达成的预期目标的提高,自主参与这一行为能够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更大价值
    互联网,高密度城市化,让我们现在有能力将原本纷繁错杂的个人创造力集合起来,去创造具有长远价值的东西。

    2)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内部——个体缺乏自我要求
    “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内部,这种威胁就是陷入仅仅满足于个人情绪需求但效率低下的行为模式中。”
    也就是说,这种群体沉浸在最基本的欲望之中,群体的成员没有能力追求任何高级的目标,并且常常主动回避。
    所以,任何试图创造实际价值的群体都必须进行自我监管,以确保不会忽视自己更高的目标。
    需要成员将群体的标准内化,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群体他人的行为。
    (Cynthia: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内部——个体缺乏自我要求。也许是长时间待在群体中,产生了一种安稳的意淫,即使没参与、没实力,也觉得自己很高端很安稳,反而不知进取。要警惕这种状态!
    相信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力好,而是平台好。不要被虚荣忽悠,而忘了去提高自己。)

    2.个人、群体与自由

    1)个人价值是我们的主动行为,是我们作为创造者所获得的价值。
    个人价值是业余爱好者们活动的驱动力。

    2)人类从根本上来说同时拥有“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
    社会动机产生的参与率>单独的个人动机产生的参与率。

    3)分享形式按照规模不同,可划分为四种主要形式:

    • 个人分享,在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们之间进行(例如某些互动网站)——个人的分享是最简单的分享形式,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并从彼此的分享中获益;
    • 公用分享,其参与性更强,在一个协作的群体之间进行(例如兴趣小组);
    • 公共分享,协作群体积极尝试创造公共资源(例如开源软件);
    • 公民分享,表现为一个群体积极尝试改变社会(例如社会性呼吁活动)。——同公共分享,也需要治理机制。

    3.群体与治理

    1)公共价值需有治理机制
    与个人价值或公用价值不同的是,公共价值不仅要求给旧的动机以新的机会,还要求有一套阻止人们破坏群体活动进程或成果的治理机制
    原因:在个人和群体规模下的创造和活动不需要太多的治理,但是一个群体越想着手解决公共或社会的问题,群体内部干扰或分散所带来的威胁便越大,也就越需要更加严格的治理。
    例如,一个项目越成功,越容易引人注目,越会有更多人想要享受其创造出的价值,同时不愿做出回馈,甚至不在乎看到项目的失败。因此需要完善的机制。

    2)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需要团队接受违抗人性的限制:即需要核心参与团队的承诺和辛勤努力,也要求这些团体进行自我治理,接受限制措施,防止受到无关/娱乐元素干扰,专注处理复杂的任务。
    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无可救药地既想满足个人的需求,又想实现集体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于为社会或公众服务的团体很难长久维持。
    (Cynthia:因此,纯公益,靠信念支撑的团队,很难长久。——这也是社群需要商业化的原因。)

    七、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1.革命的悖论

    1)认知盈余的发展=将我们的自由时间累积起来+使用它的手段(即新的社会工具)+分享+动机+开发人类真正动机的机会

    2)“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

    3)当新工具所提供的机会越多,任何人可以从之前的社会形态推断未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在某种新工具扩散初期,就试图弄明白它的使用会如何(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社会,尚为时过早:巨大的变化会滞后。”
    (**Cynthia:
    **当新工具所提供的机会越多,越难以从之前的经验预测未来的走向。)

    4)规划没用,不如不断去尝试和试错。

    2.创建新型社会化媒体的诀窍

    1)用户从来不会完全像系统设计者期待或希望的那样去行动。社会系统很复杂,即使如YouTube这样的成功,也是由用户驱动且非常偶然的,而不是由技术驱动且事先策划好的。
    (Cynthia:产品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由技术驱动且事先策划好的,而是由用户驱动,成功非常偶然。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快速迭代,不断试错。)

    2)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

    3)起步:

    • 从小事做起。那些只有在大规模下才能运行起来的工程,一般都无法发展壮大;只注重创造未来大规模成功的人,在现实中往往忽略小规模成功的重要性,而点滴的小成功才是通往大成功的必经之路。(Cynthia:微创新,脚踏实地。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平台做到多大。先把小事做好。)

    • 问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上,还要用怀疑的眼光观察用户在参与中得到了什么。(Cynthia:PM,一秒变傻,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

    • 行为追随机会。行为就是被机会过滤后的动机。(Cynthia:先有机会——人类产生动机——才有行为。)

    • 默认的胜利。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价值上,只会认为社会价值是可选项;把社会价值设为默认值,假设用户非常乐于为彼此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迅速发展壮大。(Cynthia:做产品的时候,假设用户都非常乐于为彼此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而非只关注个人价值,如此你才能发展壮大。)

    4)成长:

    • 一百个用户比一打用户和一千个用户都棘手。这种中间规模的团体是最难以操作的。(因为它作为单个团体来运行太大了,当作社会化自给自足的团体来说又太小;作为中型团体的一员经常会感觉很糟糕,因为既感受不到小团体的亲密感所带来的快乐,也得不到大规模团体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好处。)

    • 人各不同,人越多差异越大。社会系统越大,其中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的参与者之间的区别就越大;系统越大,核心团队与边缘团队之间的差异就越大;随着系统的扩大,使得“平均用户”这个概念几乎不可能出现,也毫无意义。
      (Cynthia:互联网让我们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必然让我们看到更大的差异化。不会有平均用户的存在。因此产品往垂直化发展是一种趋势。)

    • 亲密度从不扩大。你可以和6个人举行一场亲密晚宴,但对60个人来说则不可能;每个希望大规模驾驭认知盈余的服务都会面临此消彼长的关系:大量用户、活跃的用户群、志同道合的用户群,这三者之中,你只能选择其二,几乎不可能同时拥有三者。
      (Cynthia:所以对社群最好分层级运营,核心群,大群。其中,大群必然不够活跃;对自己的朋友圈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亲密关系数量都是有限的。)

    • 支持型文化。要有响应者的参与,使得用户愿意亲身去执行这些规则;可见的执行规则的意愿实际上减少了管理者需要花在执行规则上的精力。
      (Cynthia:管理团队的技巧:团队里有响应者,充满着支持、鼓励的文化,可以让团队成员愿意亲身去执行已有规则——这可以减小团队管理者的管理成本。团队的支持型文化很重要。)

    • 不断调整,不断学习;学得越快,适应越快;勇于尝试,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迎接可能出现的困难——这比在没有遇到任何问题的情况下闭门造车更有效。
      (Cynthia:活到老,学到老;面对未来,灵活应变。)

    • 成功运用认知盈余,需要寻找可为用户提供的机会(解决需求的产品/服务),而不是思考怎么才能改变用户。

    • 提前制定计划,未雨绸缪;

    • 明晰即暴力。在认知盈余的地盘里,命令几乎没有用;任务的关键不是要完成某事,而是要去创造一种让人们愿意去做事的环境。
      (Cynthia:团队合作,命令的作用,比不上认同和个人影响力带来的作用。所以,尝试用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去领导团队。)

    • 认知盈余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和鼓励彼此去尝试,因为唯一能去尝试每一种可能的群体只会是每一个人。

    3.寻找鼠标

    1)一项新的沟通技术的出现,以及旧有制约的终止,能改变我们的结缔组织,所以重大的新机遇总是会造成对社会的重构。

    2)新机遇与旧事物的差异越大,过时的行为执意不变的可能性就越小。
    (Cynthia:也是因为如此,传统企业家如今都在迫不及待地寻求转型。)

    3)新技术融入社会的理想方式是,让想要成为革命者的人通过新技术去尝试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并且不去考虑它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潜在破坏。
    原因:对现有体制的偏袒,在技术稳定时期,有它的好处。然而到了革命时期,这些智力资产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Cynthia:上头应该给革命者一个尝试新方法的机会,看着他能否抓耗子。而不是任由传统受益者去迫害他们。比如滴滴。)

    其实,最重要的协商不是激进者和传统者之间的协商,而是关乎社会中的市民,在全新的可能性之下,他们是唯一能够合理决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人群。
    (Cynthia:由市场、社会来决定新技术的接受度,而非由高层决定。)

    4)我们四处寻找那些读者、观众、患者或者市民,他们有的被锁在创造和分享之外,有的享受着消极的或被禁锢的经验。
    我们发出叩问:如果能开凿出一点点认知盈余并加以利用,我们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吗?
    我敢打赌答案是肯定的,或者换句话说,通过我们给彼此参与的机会,对彼此的尝试做出奖励的话,事情肯定会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认知盈余》: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会发生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as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