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5-12

2022-05-12

作者: 快乐有我_c00f | 来源:发表于2022-05-12 20:17 被阅读0次

    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郭亚婵坚持分享第533天:摘

    心无二念,世界就无差别

    【原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①寿不贰②。”夫夭寿③,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③歉④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⑤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注释】

    ①夭:这里是早死的意思。夭的本意思是草木茂盛美丽。

    ②不贰:没有差异。

    ③夭寿:这里指短寿和长寿。

    ④丰:丰盈。

    ⑤歉:亏损。

    ⑥穷通:穷困与显达。

    【译文】

            孟子谈到立命的道理时,说道:“短命和长寿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但短命和长命,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怎么会是一样的呢?但当你没有任何妄念的时候,什么是短命?什么又是长寿呢?”仔细地分开来讲,丰盈和贫乏也没有什么不同,然后便可以立贫富的命。能把穷困和显达也看作没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立贵贱的命。

    【解读】

            这里,云谷禅师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短命和长寿其实是一样的”。这个说法看上去难以理解,短命和长寿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这句话并不是云谷禅师第一个说的,第一个说这样的话的人其实是孟子,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原话是这样说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夭寿不贰”的意思就是说短命和长寿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了,在这段中云谷禅师也明确说明了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孟子是儒家先贤,在儒家中最接近于孔子的人,甚至可以和孔子并称为儒家的两大圣人。这句话是孟子在阐述他自己的立命之学的观点时说出来的。

            孟子的这种说法是代表儒家思想的,或者说这其实就是对前人的思想的总结然后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在孟子看来,人应该保持本心,培养自己的本性,不产生任何的妄念,这样就会发现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区别,这样才是正确地对待天命。既然没有了妄念,什么事情都没有差别,那么短命和长寿当然就是一样的了。而孟子的立命之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妄念。一旦产生了妄念,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内心中产生了差异,那么就不能顺应天命了,也就谈不上立命了,其实这个就是普通人的心态了。

            其实不止是儒家有这样的思想,道家学说中也有这样的思想。在庄子《齐物论》中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说天地间最大的是秋天鸟兽的细毛,而泰山是最小的;小孩子生下来就死亡是寿命最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就是一个短命鬼。总结一下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的话那么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就像是长寿和短命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普通人认为长寿好,短命不好,而圣人们认为长寿和短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就是因为在普通人的心里产生了妄念,产生了区别的心,所以长寿和短命自然就有了区别;而圣人们的心里面没有妄念,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所以说长寿和短命就是一样的。

            其实这里面的主要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人的心里面到底有没有妄念。如果有妄念的话,就会在乎很多的东西,就要被这些东西所拖累,就要为了这些东西去奋斗甚至是做出一些不理智、不符合常理的行为。反过来,如果在内心里面没有妄念的话,那么面对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面对任何事情任何东西的时候都有一颗平常心,什么都不去妄想,那么自然就能符合天命,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命运。就比如说,当一个人心里面没有妄念的时候,丰盈和贫乏就没有差别了,所以贫穷和富贵都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心里面没有妄念的时候,穷困与显达就没有差别了,所以这个时候尊贵和贫贱就都是一样的了。

            佛教认为,生死都只不过是假名,本来是不存在的,正如在人天生的本性当中,本来是不存在短命和长寿、贫穷和富贵、尊贵和贫贱这样的区别的,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的说法,事实上由于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接触世界的活动中会受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影响,而由于某些影响对人的强大作用,导致了人们受到影响后使得人们的本性也随之发展和改变,因此普通人才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差别。

            儒家学说认为,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上天赋予每个人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的,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人的先天的本性其实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是由于一个人在后天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某些天赋不同而造成的。

            而佛教学说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由于人们的先天的罪业和后天自身所产生的不同的思想而造成的,佛教认为人要经过三世轮回,要受到因果报应的影响,所以前世的善恶罪孽要影响到今生一个人的发展,而后天人们不同的经历又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就比如说你不能指望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和在富贵中长大的人所拥有的思想相同,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人和人之间在后天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佛教的思想,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受到的外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然了,由于学派的不同,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说儒家,儒家思想讲求的是大学之道,核心思想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对待所有事物和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都表现出仁的一面。儒家思想认为,只要修行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就能够恢复先天本性,恢复到先天本性之后,人们就都是一样的了,那样的话自然就没有任何差别了,因为人的先天本性都是一样的,上天根本就不会厚此薄彼,所以与其说儒家的最高梦想是仁不如说是让人恢复到先天本性。

            佛教追求的是那种圆满的境界,追求的是积累功德消除罪业,只要人的所有的罪业都能够得到消除,那么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成佛,成佛之后当然就是众生平等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众生平等的境界的话,那么当然就是对待什么都是一样的了,这也是让人回到了人的先天的本性。这样的结果也是就等于差异性的消失。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学说思想的差异,最终所追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恢复人的先天本性,让人们恢复心无妄念的状态。

            那么让人们恢复到本性的状态和没有妄念的状态有什么好处吗?当然有好处,往大了说就是没有差异了,世界都一样了;往小了说就是任何人之间不会再有纷争,每个人都能够安心地过自己的日子。如果人没有妄念了,那么贫穷和富贵就是一样的了,高贵和贫贱也是一样的了。比如说《论语》中说孔子的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这一点使得孔子十分的高兴。所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的贫穷,颜回都能自得其乐,没有怨天尤人,十分快乐地生活着,这就是因为他恢复到了先天的本性、心中没有妄念的原因。

            如果人们的差异性消失了,全部都恢复到先天的本性,全部都心无妄念,那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贫穷和富贵、高贵和贫贱等分别。到时候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完美啊。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就应该更加努力地修行,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se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