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根基上说,劳动教育的目的本身包含着其与幸福的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劳动教育应该被看成主要是一种正确幸福观的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要成为“五育”之一,更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创造关系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思想理论资源。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目标,整体上都是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这一点来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劳动而开展劳动教育,更主要的是要与人的存在价值和目的本身联系起来。
人的存在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一个幸福问题。只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不是一个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奉献的概念,为人类幸福奋斗的概念。或者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是一个人的本质概念——即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马克思的这段话表达得很清楚,幸福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而是为了人类幸福,同时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学生真正把握幸福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这包含着要让学生能够基于劳动付出去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的标准、什么是幸福人生。离开了人以及幸福的本质,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就无法实现。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各自分工来看,劳动教育与幸福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独特性。德育的核心是正确政治立场和独立道德人格的塑造;智育的核心是自主能动主体能力的成长;体育的核心是为了健康体魄;美育的核心是审美认知和判断力的提升;而劳动教育的核心则是追求和创造幸福能力的全面培养。换句话说,“五育”中其他“四育”都是各有侧重,唯有劳动教育关注的是生活中对所有“四育”结果的综合运用和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人如何运用其他“四育”的成就去选择、创造和享受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对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成效进行立体化检验。
总之,劳动教育只有与幸福关联起来,并且必须把幸福看成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才更加符合其立德树人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