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天时间又过去了,除了上课就是刷题,没有时间读书。
这种状态至少还得持续10天时间,忙于研究税务技能平台,学懂弄通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下周就要比赛了,今天抽出了另一支小队,这样整个队伍就组建完整了,剩下的一周时间就是选手们停课全力以赴集训了。我的任务不仅是指导他们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对比赛可能出现的变化预估,并提供预案。
今年中职学生技能比赛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往年都是各个学校按照比赛规则自主选出参赛队进行训练,然后直接参加比赛。今年变成了“1+1”模式,即先由各学校按专业自主择优选出一个小队进行训练(半月之前已经选定并一直在训练),赛前一周再由主办方从各个学校同专业学生中按照1:3的比例随机抽取学生,参赛学校再在这些学生中择优组成另一个小队,前后两个小队共同组成参赛队代表学校的某个专业到自治区正式参赛,按参赛队总成绩取团体奖。
今年如此改革是有原因的,有些特别重视学生技能大赛的职业学校,每年很早就选出参赛队,要求选手们长期停课训练直到比赛结束,目标直指大赛冠亚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既扬了学校名声,也增强了参赛选手的自信心。
但是,这种做法也是有弊端的。
比如,被选中的参赛选手长期停课进行集训,的确增大了比赛获奖的概率,可也失去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机会,甚至要挤占锻炼身体的时间,这对他们真是绝对的好事吗?再如,能代表学校参赛的同学必然是极少数,即便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就能代表学校该专业实力很强吗?
不一定!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无缘参加比赛,他们按照学校既定的课程按部就班地上课,甚至连大赛题目也见不上。这与学校的培养方案、实训条件、软硬件更新都有极大关系。
现在的技能大赛都被技术支持企业所绑架,而学校软硬件永远跟不上企业更新的节奏,这就决定了比赛项目几乎不可能在学校普及。
今年大赛模式改为“1+1”,其本意是通过赛前随机抽取另一个小队,考察并督促各职业学校真正做到“以赛促教”,把技能比赛项目在全部学生中间进行普及。
可是能实现吗?
以我校为例,会计专业的实训室只有一个,而我们目前的专业教学班有三个,其中两个都是二年级,这意味着他们今年有80%左右的课程都是专业核心课程,都需要在实训室实训。实训室每天最多安排3门课程,在时间上必然存在很多冲突,这就严重限制了大赛项目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率。
我们只能等到主办方抽好学生的今天,让参赛学生停课在实训室集训,其他同学还得在教室上理论课,依然无法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所以,学校领导重视学生技能大赛绝对没错,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以行业、专业前沿知识为风向标,重视师资力量提高,专业实训室建设和软硬件的更新,把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作为主抓手,毕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止是让少数人获奖,而是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