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里有这么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每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因为这种不同,我们才能记住,才会放大,才变成了真实生活中的那一束光。”
云朵成长系列一|仪式感从哪里来?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仪式,把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和庸常琐碎的生活切割开。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显然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需要这样一个又一个与其他日子不同的日子,一个又一个与其他时刻不同的时刻。
仪式作为一种载体,能唤起心灵,影响孩子行为,但一定是自然的,不能过于刻意。抱着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开启了我对云朵班“仪式感”的第一次探索。
我们为云朵们提前准备好的奖品和奖状~🤪
云朵成长系列一|仪式感从哪里来? 云朵成长系列一|仪式感从哪里来?🤛比赛可少不了抽签⊙∀⊙!
希望自己抽个好签一、演讲大赛的前前后后
张老师在大赛前偷偷设计好了海报,邀请了评委,准备好了奖品和奖状,制作好了评分标准、抽签纸条......然而在演讲比赛开始前没有跟云朵们透露任何风声,而是几天前像往常一般作业布置下了演讲比赛,只对演讲提出了几点要求。
云朵成长系列一|仪式感从哪里来?如我所料,昨天的演讲大赛,孩子们果然被突如其来的“仪式感”镇住了,措手不及,各种状况......
云朵A:张老师,呜呜┭┮﹏┭┮我还没准备好
云朵B:张老师,我可以选择放弃吗?我不想参加了
云朵C:老师,能不能推迟一天啊,我再好好准备一下
%@#&......
时间轮已开启,由不得我们停下来,硬着头皮往前冲吧!〈ノ
对于我和孙老师提前的“蓄谋”,云朵们最后选择了挑战。ˆˆ事实上每个在场的云朵最后都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站在了前面,没有一个人掉队,并且呈现了他们比平时更认真更“专业”的表现。对我们云朵教室而言,这场“云朵杯”演讲大赛是成功的!
特邀评委:心怡老师 两位评委老师打分中演讲开始时有一个小插曲让张老师和孙老师默默感动、赞叹。抽中10号签的施子涵,在听到抽到1号签的张邱紧张、没有演讲经验后主动与他调换了顺序,作为第一个演讲的选手,总会不可避免的紧张,但他面带微笑、勇敢地走到大家前面,那般落落大方,阳光灿烂~ 小小年纪,这份勇气和从容值得被尊重,为他点赞!❤
一等奖:边煕哲 二等奖:刘房睿 三等奖:宁恩泽 特等奖:田雯月
“当面临挑战时候,让自己多一点点用心
当已准备好时候,多给自己一点点信心
当未准备好时候,请记得拿出你的勇敢 ”
— —来自张老师的期待
仪式感的营造能有效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像演讲者站在台前朗读,获奖学生的颁奖仪式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愉悦感、强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次进步。
二、关于演讲大赛后的四点思考
启发1:孩子重视仪式的背后,是我们对孩子的重视。
仪式,让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进而就会让某件事变得与众不同,让某样东西显得有价值。孩子重视仪式的背后,是我们对孩子的重视,当我们充分尊重、用120%用心对待重视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打起120%的精神,放弃小打小闹,拒绝敷衍了事,给我们最好的反馈。
启发2:关于挫折教育。
挫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的过程,每个人都必然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正如人从小在学习走路时会有无数次摔倒一样。同样,在演讲大赛颁完一、二、三等奖后,注意到班里零星散布了几双黯淡、落寞的眼神,让我强化了对挫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输就输吧,没关系”——稍一不注意,可能就助长了心理极易满足的孩子无所谓的心态;“我认为你是最好的”——带有模糊性和不客观性,慢慢发展会让骄傲型的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估,认为自己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把失败归在裁判或者他人身上。
相比“输就输吧,没关系”和“我认为你是最好的”这两种回应方式,不回避孩子的挫折,引导孩子体验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显得更为重要。积极引导孩子正视失败,告诉他“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也许下一次就会成功的”;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分析对方取胜的原因,教会孩子从内心欣赏对手......这样,或许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在竞争中从容面对,在竞争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加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
启发3:多“体验成功”→多去“创造成功”。
我们都知道一个说法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失败最多只能说是成功的“后妈”,而成功才是成功的“亲妈”。一个没有体验过正确方向的人,很难不走弯路。
体验成功对一个孩子实在是太重要!前两天受一位偶像的启发,她说“人世间很多的知识和技巧,并不是说多勤奋,多努力多死记硬背就可以,你必须做对一次,才能找到它的感觉。找到了感觉,成功了一次,你就能自己总结经验。”
迅速构建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对于下次“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当体验了一又一次成功之后,经验的累积会带来对自己、对未来的任务、对面临问题的情绪反应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让孩子“多去创造成功”,而“创造成功”总离不开多去勇敢尝试,借助外力,多去实践,坚持付出......
启发4:一次成功有侥幸,一直成功没有侥幸。
成功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一个群体里“第一名”没那么好拿,清晰的思维逻辑、丰富的动作和不拖泥带水的表达,背后极有可能是他努力写了好几个小时,修改好几遍的稿子,甚至是他爸爸妈妈陪在他身边练习过无数遍脱稿的结果,绝对离不开认真对待的态度和大量精力的付出。一次小小的表演看似仅是一次小小的投入,但是抓住了机会,认真完成,它就是一次成功的经验。累积下来,终会成就未来更多的“成功”。
云朵成长系列一|仪式感从哪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