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生日写一篇总结文章,这是我的传统。生日、跨年、过年,每每这样的时间节点临近,潜意识里总会催促着自己该去思考、整理过去一年,停下来梳理一下,抛下那些不够好的,带上那些成长了的,以及未来需要精进的短板,重新出发,迎接新的一年。
过去一年可以说是我人生经历里密度最大的一年。做了很多次领域的切换,而且基本上每一次切换都风马牛不相及。从内容电商,到金融,再到区块链媒体,再到支付后流量,接下来是短视频,每一次切入都是新领域。
一、关于过去一年多做的事情
1、内容电商
去年年中小创业团队,负责内容电商,从零开始摸淘宝客/有赞在微信里的各种玩法,见证了微信和淘宝客之间种种暗战,被封了很多次微信号、几十个域名,但每次都想各种办法去解决,最终也还都解决了,也逐步让一半营收来自电商。
经历过一天一封,甚至半天一封,也自然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这段经历,提高了自己对于挫败感的阈值:有过这样经历的好处就是,下一次遇到一个麻烦和困难的时候,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个声音:“来了,好吧!我能解决的,我能搞定的。”
从大的格局上看,有赞分销,微信内容电商在2018年是有一波红利的,当时其实感知到了,做了调研,也想跟进,一是自己在电商领域积淀不够,另外负责的业务板块也做了调整,没能继续跟进。(之前做生鲜电商亏的一塌糊涂的知名电商人鲁振旺,去年8月再创业转型微信内容电商,其实他入场算晚的,但今年估计1个亿营收了。当然,他能做好,很大原因是他在电商行业里多年的积淀。我想当时即使我们全力跟进了,也未必能做好。)
2、金融
快到年底,我们小团队被一起收购到现在的公司。电商稳健后,我开始接手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金融项目,但是运气也不算好,一是刚上线这一项目,出了一系列金融收紧政策;二是因为种种原因,公众号频繁被永封,损失惨重;尔后又退而求次转战到个人微信号,个人号的运营更繁杂,当我们基本理顺运营流程的时候,整个行业已经被行业政策压倒了,基本没了机会,也就暂停了。
3、区块链媒体
又一次晚集。
说实话,说要进入做这个方向前,我对区块链一无所知,甚至从未购买过数字货币,在投资这块我是完全后知后觉的。于是开始研究怎么买币,买了一堆数字货币的书,也开始在 youtube 上看了关于数字货币的科普视频,关注了大量微博数字货币的KOL,每天让自己沉浸在数字货币的相关信息中,强迫输入。
这是我进入新领域的方式方法,开始不懂的概念、名词,在不同的地方、语境里看上10次,一般慢慢就明白了。就这样,也慢慢弄清楚了数字货币里的一些门道,甚至通过第三工具发布了一个自己的数字货币。
但6月过后,数字货币的风也停了,我们也停了。(当然我自己特别看好区块链,以及数字货币,目前数字货币总市值已经萎缩至万亿美金以下了,整个市值还不及苹果公司的市值,价格确实够低了)
不过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大量关于投资的基础知识,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值得庆幸的是,在投资市场挺惨烈的2018,我的数字货币投资以及后来的美股投资都是赚钱的,尽管不多。
4、支付后流量
支付后流量,为了优化转化率,我们经历过,连续一周,一天测试5-6种不同设计页面、思路,最终测出了不错的转化效果,甚至开创性地研究出了小程序广告在支付后页面的投放方法。种种原因,最终没能继续。
5、短视频
短视频是目前在折腾的方向,这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4、5月开始关注,6月开始调研,7月开始落地,一路踩了很多坑,也摸出了一些门道。
转眼又是5个月,尽管粉丝看着涨得很快,好几百万了,但公域流量的粉丝和传统公众号私域流量是区别巨大的。用传统公众号的思维逻辑去思考推荐流短视频粉丝的价值,是目前很多短视频从业者容易犯的错误。
当然,不管载体怎么变,平台怎么变,最终还是看内容,内容是根基。2019年,内容升级突破还是首要目标,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都需要大突破。
2018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喊寒冬,但短视频领域,确实是目前少有的增量市场,而且这个增量状态应该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判断基于以下3点:
1、消费时长的增量:流量成本会越来越低,视频消费的场景会更加随时随地,用户消费短视频的时长还会大幅增加;
2、视频创作者的增量:视频内容制作比文字、图片的门槛高很多,目前入场的选手还不够多,一定还会有大量长尾创作者会加入视频创作中;
3、视频化领域的增量:内容视频化的领域才刚刚开始蔓延到垂直领域,纵深细分的内容才刚刚开始。
二、2018的一些感受和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一些新理解
1、商业:丢掉品味很重要
商业,能把个人品味和大众品味分清,这一点很重要。商业多数时候都是在做满足大众品味,而个人品味往往和大众品味相悖,所以无论工作还是创业,在做事情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品味很重要,会让施展空间变大。毕竟商业多数时候是服务消费者,而不是满足自己的个人意愿。
至于私人生活里的品位,那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当然要坚持自己的喜好。
2、多看,多做,对新东西,少用逻辑主义做判断
新东西、新领域,当看得不够多,认知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尽量少用逻辑做判断,逻辑来源于过去经验、经历,而往往历史的经验在新东西、新领域上不灵,没弄明白的时候,少用逻辑做判断。
3、保持学习力和探索欲很重要
保持学习力和探索欲还是很重要的,这个时代,能让自己愉悦舒适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大部分app通过算法知道了我们的喜好,然后呈现我们喜欢的东西,以至于看到的世界都是基于我们过去喜好锚定的世界。从而更容易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难以突破原有的边界。
遇到问题的时候,把“我不会”,换成“我可以学!” “我可以研究一下”,会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
《哈利波特》里面,邓布利多校长对哈利说: “人生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并不是 The right way, or the wrong way。(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真正面临的选择是: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正确的,还是容易的)”
“我不会”就是那个 easy way,放弃、投降、推卸责任,是更容易的选择。
4、因为忙碌,忘记思考方向,是可怕的
#忙碌糖衣综合症#忙碌带来的充实感愉悦感,往往带有强烈的“欺骗性”,会容易进入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从而忘记思考方向和行为本身的正确性,这其实挺可怕的!
5、想法不重要,执行落地做到才重要
风吹江南说的一句话:“成事不是属于那些有想法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有想法,且能把想法组织落实的人。微信之前是米聊, 米聊之前是 talkbox, 淘宝之前有易讯, qq之前有cq, 甚至苹果之前还有多普达智能机。现实的世界就是这样,要求很高,成事很难。”
6、多数时候是认知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多数时候是认知问题,不是能力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知道有某种东西存在。看都没看到过,怎么可能会做到?不断摧毁之前的认知,突破认知边界,用最强力的执行践行新认知,野蛮生长。
7、这个世界基本还是价值匹配的
这个世界基本还是价值匹配的,可能短期会有偶然波动,但终将会回到价值匹配的位置。不大可能有大的价值失衡,因为失衡就会破裂。想要一个东西前,应该更多思考自己创作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价值
8、很多商业的存在都是幻觉制造,幻觉制造其实价值也巨大
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我以前是不大相信星座之类的东西,一直觉得星座就是“概率学”+“自证预言”的谎言组合。但是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星座,塔罗牌,算命之类的给人带来的价值了。因为星座能让很多人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很多时候人生的痛苦就是来自于不能接受自己。
“失恋了:可能是我们星座不合;” “我性格急躁,因为我是某某星座,某某星座天生就是这样的。” 星座抚慰了多少心灵哈!价值可大了!同时,星座还为生活增加了那么多谈资,多有意思的事。
9、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做好事情都会有大收获
前几年,做事情的时候,会有比较强的喜好偏向,喜欢的事情比较用力,不喜欢的事情内心会有些排斥。后来慢慢发现,不管喜欢的事情,还是不喜欢的事情,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差不多的,把事情做好,把事情搞定,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收获。(而且,即使是最喜欢的事情,也会有不喜欢的部分。)
所以,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会努力去做好它。比起喜好,我开始更在意自己解决问题、搞定问题的能力。
10、创造更重要。
“ When you don't create things, you become defined by your tastes rather than ability. Your tastes only narrow and exclude people. so create. ” -Why theLucky stiff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能力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绑架你,让你排斥异己,变得狭隘。所以, 去创造!”
这是梁欢的书《我说的不一定对》里他引用的 “ Why theLucky stiff ” 的一句话。很喜欢!比起其它,创造确实是更酷的事情。
三、关于生活
突然发现过去一年,基本没怎么发朋友圈,social 也较少,也没写文章没太向外输出自己的想法,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做事情上了。这样不太好,得改改。
谢谢2018遇到的每一人!
2019年,希望自己和团队一起创造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成长更多,输出更多,更有生活一些,认识更多新朋友。
2019年,继续开开心心在生活的大森林里啃各种各样的“坚果”!
(这篇文章,生日写了一半,今天又补了一半,说是总结,其实也是零零散散,that’s al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