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先搜一下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必须培养一种新技能,我把这种技能叫“搜商”。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分享到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远远超过古人一辈子才能接触到的信息。
这是好事,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了;但这也是坏事,信息筛选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信息筛选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一个后果,一些人懒得去查询信息真相,愿意相信一些媒体或者身边的朋友。如果你放弃用自己的大脑寻求真相,你就永远看不到真相。
各种版本的募捐,带着各种捐款账户,你确定朋友圈里那么多人基于爱心的转发真的是在拯救一个人,而不是在帮骗子传播信息?
那以后遇到这样不确定的事情怎么办?简单,先搜一下。
把我们看到的信息的关键句放到搜索引擎里搜一搜,如果看到类似的内容被转发到无数网站,这就应该引起你的怀疑。正常情况下,正常人不会有那么多渠道传播这样的一条信息,一般认真翻一下就可看到辟谣声明。
比如看到“电脑前放仙人掌能防辐射”这样的帖子,说不定你的电脑桌上就放着一盆防辐射用的仙人掌呢,现在你为什么不试试用百度搜索一下“电脑前放仙人掌能防辐射吗?”,真相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把自己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放到搜索引擎上搜一下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拥有这种意识和习惯就意味着你所说的信息更可靠,你做的判断也就更可能接近真实,这恰好是独立思考需要的——任何独立思考都得基于真实的信息。
所以批判式阅读的第一个习惯就是: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先搜一下。
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先放一下
现在在朋友圈或QQ群里看到一篇文章,吸引你的往往是新奇的标题。
打开一看,文章写得无比煽情还有图有真相,让你不得不信。
这个时候人们特别容易被诱导转发,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问自己一句:
你看到的信息发布渠道有公信力吗?
2014年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一个谣言是“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看起来图文并茂,有数据有事实,普通人的想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结果是疯狂转发,最后一直到中央电视台出面辟谣。
只要是在朋友圈制造疯狂转发的各种“养生、健康”文章,我们仔细看一下会发现,发布方绝大部分都不是正规期刊或者媒体,往往都是一些“每天学一点健康知识”之类的营销账号,根本不是主流媒体,也不是科技媒体,更不是学术期刊。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是可信度很高的信息源,但前提是其提供的信息没有被媒体断章取义;其后可靠的信息源依次是 代表政府官方态度的国家新闻电视、电台、报纸,或在某个领域有专业声誉的人。一些地方小报及其创建的各种新媒体发布的消息,其实很多也是没有经过验证的,可信度不高。
优质学术期刊是非常重视诚信的,越是顶级期刊越重视论文结论的可复制性。
官方媒体有维护公信力的天然要求,如果一家官方媒体也经常散布谣言,必然会被群众彻底不信任。所以正常的国家官方媒体的表态会比普通媒体的可信任度更高。
在某个领域有专业声誉的人,往往会爱惜自己的声誉,不会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说不合适的话,这样的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的观点更值得信赖。但如果这个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内发言,那么可信度会大大下降。
不过也要特别提醒: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专家并不都是正确的。
其实,当我们遇到专家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 他是不是专家?他的研究领域真的与此问题相关吗?文章或谈话的主题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吗?他在此问题上积累了多少经验、专业知识以及专长呢?
· 他是否涉足相关事件并拥有第一手资料?
· 他的观点足够客观吗?他的观点有没有受到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
所以批判式阅读的第二个习惯就是: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先放一下。
看到列举出的数据,先想一下
有些文章的观点看起来很让人认同,而且还列举大量事实数据来证明其观点,甚至来源渠道都是影响力大的媒体,那么这样的信息就一定是可靠的吗?
有些文章的确很具有迷惑性,有观点、有逻辑、有论证,但用来论证的材料是有缺陷的。
首先我们承认任何人或组织写文章要做到完全客观、中立是很难的,只能说是把自己的观点、理由、证据交给别人去评判。只要思想自由、信息透明、允许讨论,最后沉淀下来的一定是相对客观、可靠的信息。
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对自己有利的动机,一开始就选择性地利用数据来误导别人。
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