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节 史学家:怎样鉴别信息的真假】
如何鉴别信息的真假,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比如看到一篇爆款文、聊天时听到的八卦,我们对这些信息肯定是半信半疑的。再比如,写商业报告或做投资决策时,我们要收集一些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处理此类问题的高手莫过于历史学家,因为他们研究的都是出生前的事,其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推敲。所以,任何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一定是个鉴别信息的高手。
本节课,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得到APP课程《西方史纲五十讲》的主理人李筠老师研发的。让我们看看历史学家鉴别信息真假的方法论有何独到之处。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你要做研究或决策,需要用到的信息,你并没有亲身见证过。
2、这些信息来源多样,真假不一。
3、你想快速高效地对这些信息的真假进行鉴别。
二、本节重点
1、找硬伤
找硬伤,是历史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意思是看史料中有没有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
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中就有一首诗叫《哭天王被难》,内容是石达开对于天王洪秀全的遇难痛苦万分。但这是一首伪诗,因为石达开是死在洪秀全之前的,他不可能会哭后死的洪秀全。
再比如,一本叫《江南春梦庵笔记》的书,作者自称是太平天国内部人士,亲历了十一年的天国史。但其中犯了好几个基本史实错误。作者自称是太平天国将领蒙得恩的近臣,却说蒙得恩没有儿子,而实际上蒙得恩有个儿子叫蒙时雍。作者甚至将蒙得恩的死亡事件都搞错了,蒙得恩死于1861年,但书里写1864年他还活得好好的。这些史实矛盾无疑可以让我们直接判定这本书是伪书。
2、找旁证
有没有硬伤只能判断可信度,如果要找到迷雾之后的真实信息,就需要找旁证,这就是所谓的“孤证不立”。著名的蒙元史专家姚大力先生在考证一个蒙古将领驻扎地的确切位置时,就用了这个方法。
成吉思汗帐下有位得力的军事将领叫木华黎,木华黎统领着“札剌亦儿”部。忽必烈建立元朝时,“札剌亦儿”部迁移到了辽西地区,但他们是从内蒙古草原什么地方迁移过来的,却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那么要搞清楚这件事,就只能从旁证入手。
首先,姚大力首先找到了木华黎的一位玄孙的史料,在这则史料中提到说,祖宗墓地在“兴和”,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张北。根据蒙古部落的习惯,祖宗墓地离当时部落的驻扎地不会太远。所以,“札剌亦儿”曾经驻扎的地方就应该在兴和附近。
然后,在另外一则史料中又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在还没搬到辽西之前,“札剌亦儿”的首领曾经在一个叫“阿儿查秃”的地方建造营地。而根据一位俄国人编写的蒙-俄-法字典里,查到“阿儿查”的意思是刺柏,“秃”的意思是“什么的地方”,那合起来就是“有刺柏的地方”。
再然后,姚大力又在明代方志里找到了一则记载:在长城的兴和境内有个关口叫“洗马林”,在“洗马林”东北又有一个叫“桂柏山”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刺柏。这时候,“札剌亦儿”曾经的驻扎地在“桂柏山”的可能性已经很大了,但还需要其他旁证进一步确认。
最后,姚大力在一部清朝地理书《读史方舆纪要》中看到书中记载:在洗马林之外的桂柏山,经常有一些蒙古游牧部落驻扎。这本书是清代写的,说明清代时桂柏山依然有蒙古部落驻扎,那么在蒙元鼎盛时期,这里就更加是蒙古部落的隆兴之地了。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木华黎统帅的“札剌亦儿”部就驻扎在今河北省兴和附近的桂柏山。你看,用旁证法,经过层层分析以后,我们终于将原本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的问题给搞清楚了,这就是旁证的重要性。
3、体人心
有时候找硬伤和找旁证,仍然无法给我们满意的解释。这个时候,史学家就必须体悟人心,从历史人物的处境中对史料进行解读,这样求得的历史真相就可以不局限于史料的限制。
比如,在三国史中,关于诸葛亮与孟达之间的故事。孟达原是蜀国将领,后投奔曹魏,结果混不下去又想回蜀汉。于是诸葛亮请蜀国另一位重臣李严给孟达写信,劝他回归。当孟达正准备再一次反水时,诸葛亮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曹魏,并坐看孟达被司马懿出兵围剿,最终导致孟达的败亡。
按照通常史学家的讲法,诸葛亮这么做是因为厌恶孟达的反复无常。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没有使用任何新史料的基础上给出了另一个解释。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打击政敌,巩固自身权力。此话怎讲?
刘备入蜀后,其属下由两部分势力组成,分别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势力,和以李严、孟达为代表的本土势力,也就是刘璋旧部。刘备一直在保持这两方势力的均衡,所以去世前也是选了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大臣。
但李严并非等闲之辈,他驻守江州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对诸葛亮来说是极大的威胁。为了取信李严并调他出江州,诸葛亮让李严劝孟达回归,孟达与李严都是本土势力,孟达一旦归回,将成为李严的强援,这对李严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
于是,李严中计,不仅真的劝孟达回归,还放松了警惕,接受了诸葛亮将其调离江州的命令。诸葛亮看调虎离山之计已成,就将孟达要反叛的消息透露给了曹魏,直接除掉了这颗棋子,然后很快又罢免了李严的职务贬为庶人。这一石二鸟的计策极为高明。
田余庆先生的这个解释,看似有黑化诸葛亮的嫌疑,但其实,在三国那个战乱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家都必须巩固自己的权利,这是符合当时的权力关系的逻辑,也更符合人心。这个解释远胜于之前史学家的解释,之后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为后人所认可。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找硬伤,要找到那些与常识相悖的内容。
白话版:事出反常必有妖。
要点二:找旁证,用其他证据来判断信息的真假。
白话版:形成逻辑严谨的证据链条。
要点三:体人心,从人物的处境中出发寻找真相。
白话版:揣测人心,要回到当时的情境中。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快速辨别信息的真假,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辨别”,一个是“快速”。这套基于历史学家的方法论,感觉更偏向于辨别,在快速上有所欠缺。
“找硬伤”需要知识储备的积累,“找旁证”需要专业的方法和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可靠的证据链,而“体人心”更是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情景有较深的了解。这三条,哪一条都难以达到“快速”的效果。
更何况,文中的所有案例,都是专业人士辨别专业信息。生活中,最容易出现情况是,相关认知领域匮乏的吃瓜群众,面对各种领域似是而非的信息。我们即没有多少知识储备,也没有经过询证的专业训练,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查大量的资料。
并不是说本节课的内容不好,而是说,对于非专业领域的人来说,这些需要专业背景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上的障碍太大,适用性会比较低。所以本次延展,我做一个基于“快速”维度的补充。目的是,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如何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解决“辨别信息真假”的问题。
补充的边界是:
1、没有信息相关领域的专业认知;
2、没有时间去查阅和研究大量资料;
3、针对那些即使辨别错了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损失的信息。
我总结了九个问题,当我们面对各种汹涌而来的信息时,要问自己这九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辨别信息的抓手,每多回答一个问题,就能增大辨别的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这九个问题并不是我的发明,它们有三个来源:第一,《真相》一书的“怀疑性认知方式”六步法;第二,卓克老师在得到课程《科学思维课》中的相关内容;第三,得到课程《30天认知训练营》的主理人王烁老师关于“如何识别不靠谱信息”的文章。我只是将它们提炼并总结出来。
我将这九个问题归纳后分成了三个部分,从自己、信息源和信息逻辑,这三个维度,能更好的帮我们记忆并应用。下面开始。
1、关于自己
一问:我有没有必要确认这个信息的真伪?
我们遇到任何信息时,都要先问自己这个问题,而不是马上去寻求真相或者发表评论。很多信息其实与我们完全无关,即使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辨别,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列出了三个大量浪费注意力的行为,其中之一就是“操碎了别人的心肝”。意思就是我们经常为了毫无关系的人和事操心,反而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注意力,这是不划算的买卖。
所以,当我们被某个信息激发起兴趣,想要一探究竟时,请先冷静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有必要投入很多资源去辨别这件事,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仅仅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往往就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问:我对这件事的预设立场是什么?
当一个新信息出现,我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三观、碎片性的认知和直觉,对其有一个前置的预设立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在所难免。然而,这种预设立场经常会影响我们对后续信息的接收。
换句话说,我们更偏向于接收那些与我们有相同立场的信息,而对其他不同立场的信息本能的排斥,甚至视而不见。所以,要警惕自己的预设立场,去尝试接收(注意不是接受)其他立场的信息,如此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还自以为是的窘境。
三问: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除了预设立场,情绪也是阻碍我们辨别信息的因素,尤其是面对社会性事件。很多时候,推动事件不可控发酵的往往不是什么民意,而是群体情绪。群体情绪由个人情绪组成,一旦形成势能,又会反过来加强个人情绪。
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强烈的情绪甚至会蒙蔽人性和良知,这个无需多说,大家都懂。只不过,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不被情绪控制是另一回事。
当我们对一些信息产生强烈的情绪,要习惯性的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就是将对信息的关注转移到对自己情绪的关注。而情绪一旦被觉知,就很容被我们控制。控制住情绪,才能更客观理性的看待信息和辨识信息。
2、关于信息源
四问:是一手消息还是二手消息?
当我们需要辨别信息时,要分辨这个信息是一手信息,还是二手信息。一手信息是指当事人(或官方),或现场目击者提供的带有证据性的信息,比如现场视频、照片、当事人的自述、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等等。
二手信息就是非当事人(或官方)转述的信息。比如正规媒体上的内容大多是二手信息,至于自媒体上的信息,那就不知道是多少手了。
一般情况下,一手信息的可信度大于二手信息的可信度。这不是说一手信息就一定都是真的,当事人(或官方)也可能撒谎。只不过,一手信息如果造假,即容易被识破,也容易追责,而二手信息受到信息渠道的制约,即使不是故意,也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实或遗漏的可能。
五问:信息源的可信度如何?
如果是二手信息源,就要看信息源的可信度高不高。在新闻机构里面,王烁老师给出了几个国内外靠谱的来源,中国是新华社、财新;国际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信息源的质量,决定了信息的质量。
另外,现在有很多网络媒体,发文非常不严谨,它们会相互转发,所以要向上追溯新闻的来源,看看最初的原创文章到底是什么机构发的。也有很多自媒体,会将自己杜撰的信息冠上虚假的信息源,那么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去标注的信息源的官网核实查证,避免被骗。
六问: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
王烁老师还提醒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新闻报道,哪些是观点评论。大多数人对这些是完全分不清的。在报纸时代,分清报道和评论相对容易一些,毕竟新闻版和评论版是分开的。今天就难多了,因为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章基本不会帮读者区分。
新闻报道只描述事件的客观情况,没有主观判断和解析。观点评论则是基于客观情况,给出主观的分析、见解和判断,会加入作者的立场,甚至是情绪。这显然更容易让信息的传递和解读产生一些有倾向的扭曲,需要格外的警惕。
3、关于信息逻辑
七问:信息的必要元素和描述是否完整和准确?
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辨别信息的重要维度。我们从小写作文都知道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而很多信息就连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都不全,那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就算出于保护当事人的目的要隐去部分内容,也最多是将人名隐去或用化名,不可能连时间和地点都说得模糊不清。另外,信息中所含的细节越多,可信度就相对越高,因为细节更有利于别人去证实。那些缺乏基本细节,只说个大概的内容,就算不是假信息,其信息的质量也低到不值得我们去正视的地步。
八问:是因果性还是相关性?
要能分清信息中的因果性和相关性,很多虚假内容在这方面都有问题。比如,说夏日游泳的人增多,所以溺死的人也增多,这是因果性。但如果说,吃冰激凌的人增多,溺死的人也增多,这就是相关性。
夏天即导致游泳的人增多,也导致吃冰激凌的人增多,但溺死与吃冰激凌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A事件会同时导致B事件和C事件的发生,这是因果性,但B和C之间没有因果性,只有相关性。
当然,上面的例子只是最简单的因果性和相关性,还有更复杂的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学习这方面的认知。很多信息,尤其是养生、教育、情感等领域的文章,以及很多不负责任的产品软文,是此类错误的重灾区。
九问:关键数据的论证是否严谨?
很多信息都会罗列各种数据,以增强说服力,但我们经常只能看到数据本身,却看不到这个数据的计算过程、获取方式、先决条件和适用边界。我们要对这样的数据保持高度的怀疑态度。
即使我们对数据的专业含义不太清楚,也可以从样本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对比的标准值、以及是否有对比的历史数据等方面去判断可信度。
以上就是总结的一些鉴别信息可信度的简便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2020.0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