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品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这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二章:势力倾向。
一、你总会遇到但是不屑提及的那类人
“势力者”本意是指没有显赫身份的人。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会下意识地,在考试名册上,将普通学生和贵族子弟区分开来,普通学生姓名旁会加注“sine nobilitate”,简略为“s.nob”,英语中的snob一词,就是势利者的意思。
现在意义上的势利者,是指因为他人没有社会地位,就瞧不起他人的人。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不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
二、他们都在意些什么?
在历史上,势利者往往去奉承的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杰出阶层。比如公元前400年的斯巴达士兵,1500年罗马的教士,1815年魏玛的诗人,1967年中国的农民。
势利者最关注的,无非是权力和声望,一旦权力和声望改变,他们崇拜奉承的对象,也自然会迅速地变更,重新排定他们所谓的,最亲近的朋友的位次,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幕幕悲喜剧,就此上演。
三、他们为何会这样?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傲慢的背后就藏着恐惧,由于感觉自己不如人,所以要想方设法去让别人,感觉不如自己。
未成年时期,我们可以无条件地受人关注和宠爱。成年之后,我们获得的爱转而取决于我们的成就,我们付出种种努力,想要吸引关注,原因就是,找回儿时曾拥有的充分的、无条件的宠爱。
四、被势利者所蚕食的社会
与势利者相处,总是不那么愉快,我们会感到,我们身份之外的自我是如此渺小,势利者对我们的歧视,是我们无力改变的。即使我们才高八斗,或者足智多谋,但只要不具备社会认可的身份和地位,势利者也只会漠视我们的存在。
我们对爱的渴望如此显而易见,只有最笨拙的势利者会承认,他们交友是受到对方权势的吸引。聪明的势利者,会挖空心思,让被奉承者知道,他们在意的不是你的尊贵身份和地位,那些头衔和豪华物质,只是一种巧合,是他们对被奉承者深沉的、纯粹的、敬意的表征而已。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人,但这并不表示,你不想博得他们的好感。年轻人可能对势利反感,但是他们渴望博得那些看轻他们的,上层阶级的好感,这也使得他们变得势利了。
因此,杰出阶层的势利,就这样影响了整个社会,所有人为了赢得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心于那些,他们原本无兴趣的追求。
而且,势利者是会代代相传的,长辈会向晚辈灌输,低下的身份代表着平庸,高尚的身份意味着卓越,这样一种思维定势。
1892年的《笨拙》周刊上有一幅漫画,在海德公园散步时,女儿告知母亲,想要与她们结交的那家人走过来了,问母亲是否要跟他们打招呼,母亲回答说,他们想结识我们,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结交。
五、我们怎么办?
我们很难凭一己之力挣脱势利的桎梏,因为势利的病症是群体性的,而且是代代相传的。
面对势利的倾向,我们应多一些理解,不要一味去苛责。人们追求奢华,与其说是因为贪欲,不如说是源自情感上的心结——担心被人看不起的人,为了不使自己显得过于寒碜,会通过置办奢华物品,同名流显贵交往,来传递出一种信息——我需要被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