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希望,像某个牛人一样,一天读100本、365本、1000本书?
过后,却在苦恼——数量达不到,读完一本书什么也记不住?
到底,该怎样读书?怎样将读过的书内化成自己的成长养料呢?
【听】
1、日常读三类书。
一、感受型的书
古典老师的书架上有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书,很适合累了、烦躁了翻翻。
二、架构型书
平时大多时候看这类。它可以完善知识体系,是个人发展必备必读的经典好书。
三、功能型书
作为查阅工具使用。需要拓展某个知识边界时,翻开学习后立即可以拿来用。这让我想到《新华字典》。
2、调整认知
读过一本书,不可能什么都记住。
读书的重点在于构架知识体系,对于在个人发展方面有追求的人来说,要明确自己要构建的知识体系最核心的中心点在哪里。
3、只读个人发展领域的经典
这就是那个葡萄藤的力量,不同的书是藤上结出的一串串葡萄。
4、读书周期坐标轴
一个读书人的认知水平的四个阶段是:信息→知识→智慧→知行合一。
作为一个读者的进化流程为:导读→自读→输出→交流→解读→运用。
【思与感】
古典老师的课,思路非常清晰,有具体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如何达成路径。
每一段可以走到什么样的台阶,可以成长什么样,很明确。对未来个人发展的模样、位置和职责不再迷茫。
这里有个核心概念就是“知识的创作者”,这是一个从AI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角色。
【行】
安心读自己和古典老师选出来的书。
每天输出和分享,在公众号、简书、头条号、微信好友。
累计自己的知识库。
写作变现作为重要事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