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院派讲学、写文,都要讲求逻辑层次,厘清框架结构。
比如,要介绍《吕氏春秋》,则惯例先说一番“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计十万余言”之类的话。
我不打算这样,我不想管这些章节眉目的事,只想挑选其中令我有所感触的句子进行分析、赏析、辨析。
这和吃饭有点像。
有的地方吃饭比较讲究,菜是菜,米饭是米饭,必须是手持米饭碗,面前摆几道菜,然后吃口米饭加一筷子菜,绝不能把菜倒在米饭碗里混着吃。
有的地方则不然,没那么多讲究,几乎什么菜都可以和米饭拌在一起吃,反倒觉得异常美味。
前者看不起后者的方式,认为是落后的,把炒菜都“糟蹋”了,实在是暴殄天物。
后者认为前者不懂混合其中的三昧。
学院派类似前者,讲求汤清水沥。自由派则是后者,吃得香就行,不管什么风度、形象。
我大约属于后者吧。读书不想去靠拢主流的方式,只挑着自己喜欢的文句章节就行,不会去分析什么框架逻辑。
整理阐述一本书的框架、章节并不具备太多意义,我们还是直扑核心挑选那些精彩之句吧。
所以,我读《吕氏春秋》是不会去介绍这本书怎么样、什么体例范式等等,直接上“干货”吧。
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