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喜欢看的书的类型变成了小说,并逐渐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小说,这种虚实不一的文体,字数长,曾经我以为,有看小说的时间不如去学一些干货。当学了很多干货以后才发现,依然不能过好人生。而小说,这种立足于某种的背景下的丰富的故事,越来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味道。
我看了许多名著,曾经中学时老师教导我们要去看的书,没有想到,二十年以后,我才开始看,此时看,由于阅历的增加,对书本中的故事理解更加深刻,方感知小说之妙,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回想中学时代,其实也看,但终究由于理解能力不足,觉得小说晦涩难懂,即使是看给青少年的内容缩减版,也觉得内容太长, 看不下去。
这一年,我看了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读了《简爱》,我看了路遥的《人生》,读了陈忠实的《白鹿原》。我的阅读水平也大大提升了,我能看出《傲慢与偏见》的写法更加客观理性,对话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我能看出《简爱》中大量的人物描写,这样的写法更加自由而随意。当伍尔夫评论从《简爱》的写法上来看,作者不那么自由,我也能理解她的观点了,简爱的写法,掺杂了碎碎念的,当然,这不否定其作为名著的文学价值。
我看身边人的小说,无戒老师的小说,佛玲花语的小说,简一的小说,九戒的小说,这些身边人的小说,虽然不是名著,但是,有非常亲切的感觉,作品不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对于个人理解小说,感受小说的成形是非常有帮助的。
今年,我买了许多书,除了基本经济学和产业书籍,大多数都是小说,《教父》、莎士比亚,《梁庄》三部曲、丘吉尔的作品等等。
我还观察小说和作者的联系,知道了小说里总是会透出作者的思想,看到作者的痕迹,这本身就是一件神奇的事,作者在作品面前,无论怎么虚构,都是透明。观察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
这一年,我自己也开始写小说了。
年初的时候,我跟老公说我要写小说了,老公觉得我心血来潮,他问我要花多少时间,我说两年。两年只是我随口一说,如今已经过去一年了,虽然并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是,却真正是有许多收获的。
我的一篇文章《追忆家乡》被《乡情乡韵》收录,这是山人等几位文学爱好者组织的事,我很有幸能参与其中。我的这篇文章是一次回老家时写的,所谓一气呵成,虽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时情感丰沛感人的文字,许久以后,我再次读到这篇文章,依然能找回当时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能封存记忆。
我的一部小说《空间独立》已完成初稿,有十一万字。另外还写了些随笔和对生活的思考,只是却是比较零散,对文字的驾驭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常常还有些词不达意,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今年,我深刻感受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每天看书哪怕十分钟,也和没看书是大不相同的。看书以后,写作相对流畅,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题材的书,也许,这就叫文字感受吧,经常看书的人,对文字有亲切熟悉的感受,自然更容易驾驭文字。不看书,写作起来也是磕磕巴巴。
我打算看更多的书,我喜欢看书,我要把看书作为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