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这是一篇看起来非常难受的推送,是什么原因请到文中找答案。
关于戒掉微信、关掉朋友圈、断舍离的讨论纷纷扰扰,在微信已经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的情况下,显然不具有太强的操作性。许多人吐槽微信过于绑架我们的生活,我也觉得微信似乎刷来刷去似乎见不到底却又无法真正获得什么,不过相比起这些人为可控的因素,更可怕的是不知觉中被裹挟前行的我们。最近读了几篇吐槽微信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微信存在的不足。对了,仔细翻阅「即刻」上线的“微信新动向”的提醒也非常有趣,可以看出微信的走向。
1、不可添加外链/封闭性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开放互联去中心化,微信却硬生生将自己的系统做成了局域网,宾大博士候选人方可成在《你最担心下一代人会对哪些我们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http://mp.weixin.qq.com/s/OikpAJy0SHvY5dLLVKRDNw(你看这里就是个很明明显的例子,需要手动粘贴无法打开的链接)提到:
使用微信时,我们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文章,可以关注很多公众号,但是一般看不到URL,只有在浏览文章时特意用力往下拉,才可以看到网址——这个动作估计少有人做。微信公号的文章,无法添加外链,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久而久之,我怀疑很多人将会不知道链接为何物。
同样的问题《IT公论》的李如一在个人博客上那篇《微信并不是在「管理」外部链接,因为微信公众号在事实上(de facto)不允许任何外部链接》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4/13/wechat-against-world-wide-web/这样写道:
很明显,微信的产品设计思路是任何「别人」都不敢不来开微信公众号,所以这个问题是「伪问题」。或许中国的媒体的确不敢,但外国媒体究竟有什么必要开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当The Verge意识到自己在文章里没法链接到同一集团旗下的Vox的时候——实在令人挠头。再往后推,思路似乎就变成了中国人没必要读外国媒体,要读直接搬(dào)运(qìe)到微信公众号就好了。
如果微信的不可添加外链这个功能在日常阅读中感受的或许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内容编辑者相比感受颇深,许多自己文中提到的材料由于字数、篇幅、版权限制,不可能照搬到过来,这时候一个跳转的链接可以给予准确的释义和导流,知乎、豆瓣、简书等一众内容平台都允许作者插入外链,反而是我们日常停留时间最长的APP不能实现这个功能。甚至,淘宝和之前的虾米分享链接更是被直接屏蔽掉。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大公司做出来的事。
2、垄断性
优步中国被滴滴收购后,加上北京市新出台的网约车政策,快车越来越难打到了,起步价也从过去的10元涨到了13元,你看,这就是垄断带来的便利与麻烦。从正面来想我不用考虑出门用哪个打车软件了,另一方面我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总体来说一家独大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你没有资格去质疑和放弃它。幸好新的出行工具又出现了,摩拜和ofo成了首选,你看中国这么大,从来不缺竞争者,一个市场饱和,资本立马奔向下一个风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1887/3550a83ef495c10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1887/04f5b136167ba0d4.png)
微信功能的强大性已经不用赘述,“钱包”里的多场景链接和如今动作频繁的小程序似乎要包揽中国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可能是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局域网http://mp.weixin.qq.com/s/bpc6BoG29bg8T-Ex343hRg范围,微信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操作系统。
4月19日苹果禁用微信赞赏功能,被外界看作是苹果对微信野心的警示;
5月4日微信支付宣布携手CITCON正式进军美国,打了一记漂亮的反击;
品玩PingWest更是将其比作《苹果 VS 微信:开放与封闭,国王与诸侯之争》http://www.pingwest.com/wechat-against-ios/
同样《IT公论》的李如一在个人博客上那篇《微信——事实上的局域网》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5/11/16/wechat-de-facto-lan/中提到:
作为商业公司的腾讯有充分的动机把用户尽量多的线上甚至线下活动锁死在微信软件之内,「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曾经的广告语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当对外的管道几乎全被封死或是投入了老鼠尸体和粪便时,微信成为信息饥渴症患者唯一的「救赎」。
当一个APP成为你唯一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外界进行往来的渠道,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你和微信的主次关系是否颠倒过来了?是你为它贡献组成部分还是它为你打造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你是喜欢一个多元的世界还是万物和谐统一?
但是这里提一个存疑:苹果的App Store和苹果三件套、谷歌的系列产品、Chrome的扩展程序,还有自己死忠的某些品牌,用起来并不让人觉得压抑,这些和微信的垄断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感觉?
3、内容审核和抄袭乱象
感觉李如一先生怼微信的有好多文章hhh,同样是他个人博客上的《微信——事实上的局域网》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5/11/16/wechat-de-facto-lan/中提到:
时至今日,国内的通讯以及内容产品需要自我审查已经是创业者的常识。在堂皇的「实用主义哲学」下,创业者、消费者和用户都没有选择地接受了这点。偏爱较为本地化的产品原本在世界各国都是常态。但当中国用户多少是被迫寻找着本国「替代品」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GFW 上的一块砖。
常说“没被封过号的公号不是有价值的公号”,即使没被封号,后台遭删素材或者推送被删除想必是每家自媒体都遭遇过的吧,「你的夜校」不才也被删除过两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hhh而且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写稿时要先给自己设一个标准,哪些敏感话题不能去碰触,哪些关键词需要替换,这俨然已经成为写作本身的一部分。纽约时报的APP已经下架了,赫芬顿邮报还在积极寻求在中国上线中文版网站;谷歌退出了中国,Facebook传出可能进入大陆的消息。中国是一块大蛋糕,我们的守卫者正在替我们抉择让哪些人进来分一块,让哪些人只能望洋兴叹。
这个审核还体现在微信对海内外的区分,土木坛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WeChat不是微信》https://tumutanzi.com/archives/13718展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估计原因就在这,他的微信账号是在国内注册的,而我的微信账号是在国外注册的,应用也是国外应用市场下载安装的。
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采取两套账号系统不是新鲜事,最明显的例子是Skype和Evernote都存在国内与国际版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需要遵守中国法律,后者不需要。
不管论国内国外,微信本身肯定有内容审查机制,但我估计国内注册的微信账号所受到的内容审查可能更严厉。这也许能解释同在国外,朋友微信上经常打不开我的网站链接,而我自己却能。
同样可以举出例子的还有海外公众平台“NYTimes”也不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用户关注,内容审查程度亦有不同。
希望微信大大不要删掉这篇(:手动微笑
最后我希望你那哪天心血来潮也可以尝试下《告别微信》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2/21/byebye-wechat/以及告诉我们《告别微信之后》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3/20/goodbye-wechat-post-mortem/的感受,欢迎后台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