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转折:我的问题与答案

2022转折:我的问题与答案

作者: i期待 | 来源:发表于2023-01-01 15:12 被阅读0次

岁月更替,人生绵延。

2022年,我的关键词是:转折。

我思索了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答案。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呢?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前几年我也有思考过,但是得出的答案比较常规。

例如:努力工作多赚钱,好好生活多读书,知行合一,积极向善...

这种常规的答案,好似回答了问题,但由于答案不够究竟,不够归一,实际的“抓手感”很弱,持续性作用差,在具体的生活行动和时间流淌中,渐渐失去指导价值。

2022年,大环境在变,我的年龄和职业也在关键变化中。更重要的是,2022年初我的女儿出生了。

如果她到时问我:“爸爸,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呀?”我该如何回答?

想到这里,我又慎重地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2022年,我想到的答案是:人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给出自己的答案。值得过的人生,就是有自己的好问题和好答案。

人生匆匆,世界有既定的秩序,有无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会过完一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所创造

如果没有自己的发问,人生一场,连哪里是战场都找不到,激情与精力更是无处安放。

如果没有自己的回答,人世茫茫,选择和迷惘便无处不在,身心和精神便会动荡不宁。

世界宽广,人生有太多的选择,无论自己的问题与答案是好是坏,最终都会留下印记。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值得品味。

如果自己选择的人生问题和给出的人生答案不够好,那将是无趣无味的人生。

人与人的差别,或者说每个人所做的事、所创造的作品,归根结底是审美的差别,是品味的差别。


乔布斯:遗失的访谈(1995)_ 品味决定正确方向

品味是一种审美能力,是一种判断力。

品味,来自“事物即食物”的隐喻。事物如食物,体验如品尝。

品味的能力,就像品尝的能力,我们与生俱来,并不需要特别的培养。就像我的女儿,半岁左右时,她触手可及的物品,都想要放嘴里尝一尝。

通过品尝,只要身体味觉正常遵从本性,我们就可以轻松分辨哪个食物好吃;通过品味,只要身心诚意遵从本心,我们就能够轻易分辨哪个事物更好。人生如果有很多的问题与答案,我们要选更有品味的那个。

如何更好地度过人生?答案是:给自己选一个有品味的人生问题,并且自己给出一个有品味的答案

值得一过的人生,必然有自己的问题与答案。那如何选择我的问题和答案呢?

坦白说,对于具体选择什么,我目前还没有考虑太清楚。但这影响不大,具体选择什么是日后可以“做”明白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作出自己的选择。

2022年7月、8月和9月,我集中梳理和总结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方法论。

我曾想的是,等我梳理总结好后,我就可以按照梳理的内容,去践行接下来的人生。

我以为作出选择的前提是:先想清楚。

结果是,我对自己总结的内容并不满意,两个月过去了也还没能作出选择。

后来,恍然想到“知在一体”、“我们须知,我们必知”等哲学命题。

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先知而后行。是在行中须知才有知。

我们不能把“知”和“在”(或者说“知”和“行”)分开来处理。有品味的宏大选择,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践行过程。

在起始的时候,我不能够也不需要想清楚具体的细节。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方向,坚持沿着有品位的方向,最终就会做到和知道。那这个选择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结合所处的时代,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躬身入局,而后为世界贡献“我的问题与答案”。

就像先贤前辈为我们做到的那样。

老子有问“万物之道”并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孔子有问“君子之仁”并答“克己复礼”。

王阳明有问“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并答“读书做圣贤”。

马克思有问“如何解放全人类”并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姿态实现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

毛主席为中华民族谋出路并呈现他一生的光辉灿烂...

2022年10月,经过前面的一些重新思索,作出方向性的人生选择后,具体问题来了:第一步从哪里着手呢?

这的确是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们的逻辑思维中内置了因果性。这个“第一步”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一个“源头迷失”问题。

彼时的我,也短暂地有过这样的源头迷失。我逻辑地推想,事物都会有一个因果起点。

例如:想在这个新选择上有所收获,应该必须得先有稳定的心态、一定的资金、熟悉市场规则...要心态好就需要先学点哲学;要有资金就得先去做其他工作积累下;要熟悉和掌握某些知识,就得先看看某些专业知识....

源头的迷失,会构成巨大的行动和认知障碍。会让我们在非核心方向上,做无效或低效的行动。

解决源头迷失问题的方法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缘起性空,如果一定要追溯源头,那将是一个“空无”。

因为“空无”,我们无法找到所谓的源头,我们也无需找寻源头再开始行动。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缘起的那一闪念。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意识到:只要是围绕已选的方向,每一刻都可以是开始,每一步都可以是第一步。

解决了源头迷失,没有了行动障碍。“第一步从哪里着手?”的问题,就变成了“从哪里着手,会是更高效的?”

我对这个问题思索得出的答案,受启发于“如何完全认识一滴水的本性?

站在岸边、坐在船上、或潜入水中,观察和体验到的水性都是不够完全的。

要“完全认识水的本性”的方式是什么呢?

答案是:把自己想象成一滴水,水就是你,你就是水,唯此你才可能完全认识水的本性。

《中庸》最核心的一个字“诚”,读懂了诚字,才算真的读懂中庸_哔哩哔哩_bilibili


如何完全认识一滴水

小播读书:如何认识一滴水的本性

要最高效、最快速地掌握新事物,就如同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完全把握水的本性。

于是,便有了“从哪里着手,才能更高效掌握新事物?”的答案。

心法上:要把自己想象成新事物。

如果我就是新事物,此物会是、会有怎样的本性与发展规律?

做法上:要躬身完全入局,进入新事物中。

置身水中的方式,显然要比站在岸边、做在船上的方式,更能认识和掌握水的本性。全职的方式,显然要比兼职的方式,更能快速掌握新事物。

也就是说,若已作出选择,最好的开始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事物中。

2022年10月底,我决心完全进入到新事物的核心本身,不再关注和处理,非核心或之外的事物。

一小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自己好像还是没有进入状态。忙忙碌碌,好像还是没有找到节奏。

通过反思,我发现是自己对“躬身入局”的“局”有误解。

我要进入这个“局”,总得先找到这个“局”吧。

我原以为这个“局”是完全在身心之外的。

一开始我总是从身心之外去找寻这个“局”。不断地去收集和学习:专业平台上的知识与信息,业内人士的观点和论述,资深前辈分享的经验和技巧。它们的呈现,构成了我要进入的“局”。凡是他们呈现的,我都遵从谨记,心里想的是“毕竟我是局外人”。

之所以说是在身心之外找寻,是因为:我当时笃信这个“局”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有我,只要有它们的呈现就会有这个“局”。

这样的以为和笃信,让我迟迟找不到已经“躬身入局”的状态,忙忙碌碌而始终感受不到豁然开朗的核心要领。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个“局”并不独立于我的自身之外。

必须有我的参与,才能构建完整的局。我必须从我的身心触发,才能真正进入这个局。

而后,我调整思路,从吾心出发,从我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开始着手,一点一点地参与构建此“局”,然后置身其中,从此才不再如从前那般忙乱。

于是,如何开始选择的事情,便有了更优的答案:从心开始,切身关问,置身其中,直指本性。

新选择已经开始,如何持续最好新选择的事物呢?

这是2022年,11月、12月,我重点思考的方向。

如果有明显的外力约束的话,这个问题是比较好解决的。我们遵从外力就是了。

但是外力的潜在风险是:没有可持续性。一件宏大的叙事选择,必定是是长期的践行过程。单靠靠外力就不太可行了。

于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便是:有哪些内力,可助于持续做好一件事情?

(1)是我的事+有做事的状态

①是我的事:从内心上认领这个选择。常常提醒自己:它是我的事,是我自己要做的事。

世界的选择太多,我们常常面临诱惑,可能会导致自己变更了选择。又或者是自己犯糊涂了,以为那不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不在内心认可这是一个自己的选择,那是无法继续去做这件事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分享过一段话:有人问柯维:如果我不爱我的老婆了,该怎么办?柯维说,那你就爱她吧。这人说,老师,你没听明白,我问的是我不爱我的老婆了,我该怎么办?柯维说,不是我没听明白,而是你没听明白,我是说,如果你不爱他了,那你就去爱他吧。

很多时候,无法继续做某件事情,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当时它没有被我们选择。要解决一件事情的基础是:让这件事情成为自己的选择。无论外在如何,都坚定不移。

②是我的事:从信念上信仰这个选择,让日常成为习惯。

如何长期做一件事情?以前我经常想到的是,靠自律。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不是自律,而是“身份认同”。

自律,让我们过分关注自律的行为本身。例如每天要做多少具体的事情,休息多久工作多久等等,而忽视了自律背后的信念—“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缺少了信念,就缺少了身份认同,自律就成为一种痛苦。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此时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应该做这些事。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里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正在戒烟,然后有人递一支烟给你,这个时候你会怎么说?第一个人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第二个人说:“不,谢谢。我不抽烟了。”

这两个回答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别很大。第一个回答“我正在戒烟”,它暗含的意思是,我仍然是一个烟民,只是我正在努力戒烟而已;

但第二个回答就不同了,“我不抽烟”,表示我已经不是一个烟民了,烟民的身份只是过去的我,现在不是了。仔细感受这两个回答,会发现回答者所处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最终谁能更顺利地戒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做一件事情,不要刻意追寻所谓的自律、自空、毅力,而要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③保持有做好重要事情的状态

相比获得金钱,更重要的是获得赚钱本事。

相较学得知识,真正应该追寻的是学习能力 。

至于每天要做些重要的事,第一位的则是确保每天都有可以做些重要事情的状态。

以前的我,不太重注“状态”,而过分地关注“结果”。例如不太重注休息时间,重点追求当天必须完成多少事情。现在回过头看,彼时的产出质量并非是最好的。

只有好的状态作为基础,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任何时候来看,在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做事产出才是更高的。当然,在此要强调的:不是要增加休息时间,也不是要减少关注“结果”,而只是强调要重视一个好的状态。

好状态才是生发好事物的本源。

就像在哲学上,我们要注意区别“存在(Being)”与“存在者”。事物的生发在于“存在(Being)”状态,而不是任何存在者。在股市上,我们要注意区别“变强”和“强者”。盈利来源于“变强”上涨状态,而不在于任何过去和当下的强股。

唯有把握到本源状态,才能看到和运用到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力量。

曾经的我没有仔细思考过此间的差别,导致总是陷入迷惘和找不到抓手。我曾以为先哲们之所以成大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所选择的事情本身。

以至于我总是陷入无谓的纠结:我当下做的事情是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

后来才发现,纠结于事情本身是无解的,因为总有其他看似更好的选项可选。

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状态。

成大事者,之所以令我们向往,是在于他们能全情投入、笃定不移的行事状态。

无论做任何事情,我只注重做事的状态,唯有如此,我才能没有纠结,才能长期如一地行事。

从长期来看,一切存量都不是第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变量、变化的状态。

不用纠结于当下的大事、小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自己做事的状态、自己行动的态势。

(2)沉迷其中+高超的弃绝+绝对的忠诚

①沉迷其中:心生自主的理性兴趣,然后刻意练习

2022年11月,在新选择方向上,已经摸索了一段时间。一些新手过渡期常见的问题,随之而来。

内在与外在的压力、自我怀疑的摇摆、看不到成效的焦虑,面对新信息缺乏信服的解释力...

面对新选择的方向,正常人都知道会遇到问题和阻力。我更是觉得自己是有心理准备的,压力与迷惘从来都不会令我退却。

我非常信仰:所有易见的问题,都是可解,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那段时间,我多少感到有些乏力,找不到状态。我开始思索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除了前面提到的“对躬身入局”的误解。很快发现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既然已选择了新事物,我为什么还没有沉迷其中?

懂得许多道理,但是还是做不成眼下的事。

最直接的表现,是因为:自己没有沉迷其中。

如果不沉迷其中,怎么会有一万小时的练习机会?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机会,还期望有所成就,那只能说是:自己对于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相反,如果自己能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刻意练习一万小时,何事不成?

接下来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沉迷于新事物之中。

基于前面的思索,新事物的选择理由和信念,已经不是问题,已不是还未沉迷其中的阻碍。

对于为什么还不能沉迷其中,我觉察反思到的是:自己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兴趣与自由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有所兴趣,沉迷其中不是自然而然的吗?

都说人生而向往自由。沉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自己感到了限制、感到了不自由。

沉迷其中和自由的关系不能厘清的话,我怎么能够沉迷其中并保持创造呢?

意识到了问题,一切就都好办了。

无论多少艰深问题,几乎肯定都已被诸多的先哲们给出了答案。

关于兴趣与自由,我从康德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参考答案。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纯粹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是一种对结果的兴趣,是发自感官的快乐,是非理性层面的兴趣。

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是“经验的兴趣”,这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喜好。

对于新选择,我们无法借用“经验的兴趣”沉迷其中,因为在此阶段我们还没有取得成果,感官层面自然就无法提起兴趣。

“纯粹的兴趣”只对行为本身以及理性的原则感兴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是一种理性兴趣。

就像奥运滑雪冠军谷爱凌说,她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滑雪的,而是纯粹喜欢滑雪本身,这就是一种“理性的兴趣”,而不是“经验的兴趣”。

面对新选择,尤其是长期的选择,我们就需要一种“纯粹的理性兴趣”,才能沉迷其中。

在康德的哲学中,自由和理性有内在的一致性。康德著名的自由观是: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自由即自律,而不是他律,自由的本质是自律,是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和影响,是处于自己纯粹理性的兴趣的一种行为。

沉迷于新事物,这是一种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实现需要一种深层次的驱动力。这种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纯粹的兴趣”,也就是理性的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在的、自主的动机。

从内心的纯粹兴趣出发,我便可沉迷于新事物之中。

有了沉迷,就有了刻意练习的机会,一切难题便只是时间的函数。人生漫长,只要时光不弃,终有解开一切问题的时候。

②高超的弃绝:少做很多事情,才能做成想做的事情

做成事情(的思维方式),我们有两种根本性的方式可选:一种是肯定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

肯定性是我们贯彻使用的方式,否定性则是有点反直觉的方式。

例如要基于一块大石头,做一副人体雕塑作品。肯定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关注构成人体的组成部分,雕像仿佛是头、身、手、脚一点点叠加起来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则侧重关注石头中非构成雕像的部分,雕像原本就在石头那里,雕塑过程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一点一点去掉。仅仅是作一副雕塑作品的话,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方式,其实都是可以实现的,雕塑效果也许不分伯仲。

但是,我们这两种方式在思维运力方向的差别是巨大的。

2022年,面向未来的人生目标实现,我开始深刻反思“否定的方式与力量”,去深刻体会一些道理:

老子曾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查理·芒格经常强调的:“总是反过来想。”

米开朗基罗说:我的雕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如果我想实现A目标,我就要去掉一切和A目标无关的事物,哪怕付出许多的代价。如果我想要赚很多钱,那就是拒绝亏钱,把止损做好了,赚钱才变得更加容易。

面对重大的长期事件,只有少做很多事情,才是专一,才能做成真正想做的那件事。

只有拒绝足够多的事物,才能获得真正宝贵的东西。人生真正重要的,也许是防守、抵御,而不是进攻、夺取。

③绝对忠诚:忠诚于未来,合拍于下一刻的节奏

此前,我一直100%地信奉:今天和过去的努力,决定未来的成败。对此,我不曾有过反面的反思。2022年,看到B站UP主分享的“辩证的实践论”,突然有一种豁然性的启发。


未明子:忠诚于未来

过去决定未来,在现实层面也许没什么问题。

但如同上面视频说的,这种决定性的力量是难以持续的。

信奉“过去决定未来”的我,过去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法持续保持足够的心力,常有乏力感。

而“辩证的实践论”,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定律、必然性是存在于未来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于未来的必然性要保持忠诚。

“当未来的必然王国,呼唤着你自由地去行事的时候,当自由显现、降临的时候,它并不会让你感到你是任意地、随意地、偶然地做一件事情。它会让你感到一种必然性,这是一种不得不,这是一种极端的不自由,它会让你把“自由意志”体会为一种使命,这是一种远超出你本身力量的一种召唤。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事情才是正真自由的。”

我们内在的自由意志,想要去做出的抉择,做出奉献和牺牲,make some Diffrent。它归根结底是客观必然性在降临它自己。我们生存应有的目的,就是面向未来、向世界敞开自己、展现一种忠诚,让世界的他者通过我们降临。

那么什么是对未来的忠诚?对未来的忠诚,就是:当未来来到时,你已有所准备,并且能与之合拍。

我们无法事先确定未来具体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有哪些变化。针对不同的变化,我们可以为之作出相应的准备。

例如没有人能提前确定股市的涨跌,但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股市未来只有上涨、平盘、下跌三种变化。

忠诚于未来的人,就是在下跌时能做空,上涨时能做多的人。

股市不会一直下跌,也不是一直上涨,会有周期的轮回,忠诚于未来的人,就是在自身观察周期中合拍于涨跌节奏的人。

人生也是如此,可能有起可能有落。忠诚于未来的人,就是合拍节奏、顺应时势的人。诚者自成,这是未来的必然性。

万物的本性都是空无,世界本来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

我的本质是一个有待被填的“空”,我就是我的问题和答案。

2022年,想过太多的问题,也有过很多的答案。

面向2023年,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都是下一段人生的新手。

求是者,有问题。求成者,有答案。

Don't prove,improve。


不要证明,只要进步_腾讯视频

相关文章

  • 2022转折:我的问题与答案

    岁月更替,人生绵延。 2022年,我的关键词是:转折。 我思索了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答案。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

  • 问题与答案

    27,问:为什么大多数爱情会无疾而终!? 答:曾经,耳边浮起这样的忠告,:要找个爱你的人嫁了,相爱的人一般最后很难...

  • 问题与答案

    里尔克说,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不要寻求答案,你找不到的,因为你还无法与之共存。重要...

  • 问题与答案

    工作中,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两种人引起我的特别关注,一个是佛教徒,一个是基督徒。两个真实的例子,顺序是按...

  • 问题与答案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1000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面临着被追捧和被指责的窘...

  • 问题与答案

    摘自今日头条之漫话佛学 勿空:师父,我发现自己总是被很多问题困扰,找不到答案 无师:人们习惯于把问题和答案定义区分...

  • 问题与答案

    我一直在寻找寻找问题寻找答案 我一直在追寻追寻问题追寻答案 我一直在探索探索问题探索答案 我一直在思考思考问题思考...

  • 问题与答案

    上帝给人类出了一道方程式 人类前赴后继求解 有人为此疯癫,有人为此殒命 问题,一直都存在 答案,却始终无法统一 上...

  • 问题与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困于问题太难。然而,比解决问题更难的往往是发现问题。也许,多年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总有...

  • 问题与答案

    地球为什么会诞生呢?为生物的诞生提供条件;太阳为什么会诞生呢?为生物的诞生提供适宜的温度;机器人为什么什么都知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转折:我的问题与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ec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