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我在做家务,糖宝和奶奶在游戏垫上玩一种拼插式积木。糖宝一手拿着一块积木,不时用手指摸上面的凸起和凹陷。奶奶说:“来,这样拼,这样。”说着,按住糖宝的手要把两块积木插在一起。糖宝立即挣脱开奶奶的手,仍旧来回把玩手里的积木,这样几次下来,奶奶沉不住气了,开始大声说:“哎呀,都告诉你这样拼了!”我赶紧说:“妈,你让他自己玩,你在一边看着就行。”
观察我们成人的思维,我们倾向于思考用何种方法达成何种目的,我们是结果思维。比如玩玩具,大人或稍大点的儿童会倾向于搞清楚玩具怎么玩,怎样完成它。所以奶奶看到孩子拿起积木,会本能地想要教会孩子怎样拼。幼儿的思维没有形成模式,任何玩具在他眼里,都是探索的对象,也许,对糖宝来说,研究积木表面的凹凸,比把两块积木插在一起更有趣。而我们大人,总是急于灌输目的和意义,当孩子不按照大人的思路行事,便认为孩子任性,不听话。大人眼中的教育,有时候反而干预并剥夺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
糖妈聊育儿|当孩子在玩玩具时,他究竟在玩什么?记得大学时学认知心理学时,读到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游戏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儿童在游戏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形成对事物的概念。
皮亚杰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稍大点的婴儿和3岁以下的幼儿,进行的游戏多是练习性游戏,孩子在重复中强化他的认知,而这种练习性游戏多不被成人重视,认为孩子玩玩具时笨。恰恰是这种反复的练习,为今后孩子更高水平地游戏垫定了基础。我们不能粗糙地干涉孩子的节奏,而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皮亚杰游戏理论特别强调儿童在游戏中自主的活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游戏中,孩子并非为了追求游戏的结果,而是在游戏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认知、情感、思维。儿童要求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而不受现实的、成人的约束,从而获得兴趣、需要以及情感上的满足。
让孩子充分感受这个世界的光滑与粗糙,让他触摸不同物体的棱角与质地,用感官与自主思维建构对世界的初体验。
糖妈聊育儿|当孩子在玩玩具时,他究竟在玩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