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其中理学就冒出了很多个天才,其中有一个人凭一己之力使理学成为后面朝代明朝的正统,这人就是朱熹!
这人的理念之一:存天理,灭人欲,被现代人天天诟病。当然,这是现代人断章取义的结果,而不是他的本义。
他是一代理学宗师,理学开山立派成果最大,成为继孔孟之后,又一圣人。
今天,我们不想讨论他理学方面的成就,也不想去列数他一代宗师有多少项成果。
只想和大家聊聊他其他的方面。
他啊,是误入歧途了,要是按他自己的想法努力,那么他在历史上就不是理学家,而是和祖冲之比肩的科学家。
为什么?听我细细道来。
朱熹小时候是个好奇宝宝,别的孩子都在玩,他却在思考。
他从五六岁开始就在想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尽头后面又有什么?
一直想啊想,想啊想,可惜当时他身边没有科学家,所以没有人能回答他,
他的身边也没有一个刘慈欣,要不然他们俩肯定能成为好朋友。
小朱熹想啊想,找啊找,都没找到答案。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他无从知道,但是朱熹没有沮丧。
他去书店翻书,翻遍能找到的所有书籍,只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沾点边。于是他就把《梦溪笔谈》买回来,翻得滚瓜烂熟。在和朋友、门人谈话时,多次引用了《梦溪笔谈》中的话。
虽然他一直到老都没找到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什么,可是他会学习。
在努力学习理学之余,他根据沈括写的东西来做实验,想着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述天文学上的东西。
沈括有一次用银球做了一个月亮是球面的实验:“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证明了月亮是一个球体,本身并不发光。
朱熹深受启发,在沈括的理论上推理出了月食是如何产生的,并一一讲给了他的学生听。
他还解释了雨是如何形成的:“阳气正升,;忽遇阴气,则相持而下为雨。”和现在我们知道的雨形成的理论相符,而他足足早了一千年!仅仅只凭肉眼观测就得出了结论,实在是天才至极。
他还另外解释了雷的形成和彩虹的形成,和我们现代科学观测出来的原理一模一样,除了说他天赋异禀之外,实在也没有其他语言可以形容了。
这些理论,他在讲课时都讲给了他的学生听,还用这些理论来解释理学,他的学生把这些都记录在了书本里,流传了下来。
他用这些科学理论去解释理学。
他觉得理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把这些事物的道理说清楚,而朱熹则是亲身躬行,把格物致知真正地执行,也把格物致知发扬光大。
民国大家胡适说他:“从某些方面来说,朱子本人便是一位科学家。”另一位民国学者胡道静先生更进一步,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我想,他虽然穷尽一生都没找到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但是他论证出了宇宙的起源,论证了雷、雨、彩虹的形成,月食的形成等等,也算是为了后代论证宇宙指明了方向。
午夜梦回,不知道他是喜欢让别人称他为科学家还是理学家。
想来,可能还是科学家多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