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这是在讨论知和行的问题,王阳明心学很重要一点是知行合一,但自己以前理解的有些偏差,他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两件事,而是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而不行,为不知。
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了一个道理,理解透彻了一定是马上能指导行动的,想起了小时候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某人很聪明,他就是没开窍,开窍了就能行。也就是这个开窍其实是指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基本上属于根本没有真正懂得道理。所以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都明白,就是没做。其实那是还处在最低一层,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这一段自己理解到的是,真正的道理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人的一生能穷尽的。也就是他加入了时间这个变量,一切都是未知,也可以说都是运动变化的。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在三十岁理解到了大道,四十岁不再疑惑。人这一生注定是要一直不停歇的探究下去,没有尽头。
换一个角度说,既然穷极一生都没法穷尽道理,也就不用急吼吼的去寻找,用一生去研究,沉浸式体验这一生就已经足够。每个年龄段都有新收获就是最幸福的事。少年的热血,青年的无畏惧,中年的自立,老年的看开,一切都是美好的体验。唯一要热爱这不足百年的生命!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一段是说人要不断做事,在事中去磨自己的性子,体悟道理。有些人其实是空想家,要隔绝外物才能定下来,比如去山中隐居,人为的去创造一种静的处境,以为自己内心安静。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其实更多的是逃避。只有在世事变迁中磨练才能生出真正的定力。
静亦定,动亦定。当站在事业高峰,人生高光时刻能有定力,同样在人群散去,掌声落寞,门可罗雀的低谷时期也能安于内心的一份定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这么看来我现在正在为自己营造一种静的环境,因为我基本不想有过多社交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博学,大约是要有爱学习的态度,归结起来我觉得更是一种对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不排斥,不固化自己的思维。
审问,对读过的书,看过的人都存有怀疑精神。
慎思,爱思考,独立于自己所看的书,从自身出发去思考。
明辨,我倒觉得这一点只要做到前三个自然而然就能明辨。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进一步选择自己怎么做。
笃行,这需要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执行力。类似傻傻的笃定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