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三代有杰者出,三代中的“三”中国语言中是范数,莫以确记。
以古代秦国为例。
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封诸侯,赏陕甘之地。周赐赢姓,始立秦国。历经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宪公、初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哀公、康公、桓公、景公、惠公、悼公、厉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献公拓土征战,终不得繁盛。直至孝公潜志求能,重用商鞅变法,国力日强。
惠文王承孝公志,连六国东出函谷,为秦之统一中国坚实基础。后经武王,昭襄王远交近攻,任白起,胜六国,结束周朝百年统治,再经孝文王、庄襄王,至始皇36代,统一中国,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誉之“千古一帝”。
籍有记者,不胜枚举,平民百姓之家,不存于史记者,亦多如牛毛。
那么何解三代?而又为何要经历三代呢?以贫富之家为例,结合古史帝王将相,究其论之。
俗语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家族世代,世之贫富周而复始,强求不来,也强求不得。既然不能世代荣华富贵,便也不会世代穷困潦倒。穷富都不能长远定数。富强之家,即便钟鸣鼎食,亦有坐吃山空之日,创业容易守业难,子孙后代不能承其祖德者大有人在。贫寒之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会有富裕之日。穷亦有因,富亦有法。世之贫富周而复始。既然不能世代荣华富贵,便也不会世代穷困潦倒。
因富而穷,或因持家无术,坐吃山空;或因天灾人祸,命当不济;或因经营不善,祖阴尽失。许是只经一代,已家徒四壁;或经两代,便是债台高筑;或是三代四代,渐不可支。凡此种种,至之贫寒,皆因后继无能。
反之因穷而富,亦要几代人历经沧桑,方有起家之色,再经几代人,勤习祖志,待有杰者出,便可东山再起。
即便有一代穷困不济,下一代人吃过了上一代人的贫寒之苦,受过了世态炎凉之事,若无骨子里的大格局去转化负能量的能力,也就还只是固守。
坦白的讲就是骨子里的志气、勇气、豪气。没有志气,就不敢去想;没有勇气,就不敢去尝试;没有豪气,就不敢去尝试,就不敢去犯错,就不敢试错。
因骨子里诸多的不敢,主动尝试的就少,经历随之也少。经历的少了,限制了思维方式,格局也就小了。此时,即便是有想法,也是空洞的,没有头绪的,体现出来天真、幼稚,是拿不上上台面的事情。
若有一代敢于去尝试,去经历,去试错。经历了,尝试了,就会有经验了,也就有改错的能力了。敢于去经历、尝试、改正,便养了的格局。有了格局,并随着不断的经历,从思想到心理,不再有不敢与恐惧而变得无谓遇见,有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便敢于去争取,去拼搏,去闯,去尝试,去经历,就是一份胆识。胆识是发自骨子里的一种强大、是不畏的气魄、是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气势、是不服输、是从头再来的勇气、是楚霸王的破釜沉舟、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齐威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了这样的格局,有了这样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后继者,继往开来,纵有千厦之志,亦要平地而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