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二点,正当我准备睡觉前,又划拉了一会儿手机。在写作社群,两位朋友说,她们从今年1月1日到现在,每天坚持写文,还没有断更过。虽然有时毫无灵感、纯粹为了硬凑字数而写文,但是她们坚决不给自己开一道“今天不写了”的口子。
这些业余人士天天写文,为的是什么呢?
米哈里·契科森米哈顿在《心流:最有体验心理学》中说:“一个业余科学家,并非为了要跟专业科学家竞争,而是用象征的训练手法扩充心灵的技巧,在意识中创造秩序。……一旦业余者忘了这个目标,用知识来支撑自大,或取得物质利益,就变成了学者的拙劣模仿。”
这段话说的虽然是业余科学家,但对于业余写作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一种自我训练。有时,我在想,每个人写作的目的大概都不一样。这两年有一个提得较多的词叫“爆文”,流量至上、定制内容的做法俯拾皆是。很多新入写作大门的业余作者受利益驱动,模仿爆文,或为自己积累粉丝,或在不同的平台上投稿赚取稿费。当然,各人写作目的不同,本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这样的模仿,恐怕是无助于为自己创造崭新的意识秩序的。
曾有人说,“业余意味着这件事不是那么重要,不重要的事情才不会扭曲,可以保持敏捷与新鲜。”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小心地不去让自己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事情变得太重要,更不对它们用力过猛,以至于它们被扭曲或变了味儿。
然而,对写作质量的苛求,难免让人用力过猛。我记得过去写作文的经历。我最害怕根据老师的意见建议修改作文。修改来修改去,那篇文章早已变得不是自己的自然思考了,而成了别扭的思考的产物。
写文章这事儿,不是打球、不是学琴,不必太在意教师的话。
写文章更像是跳舞。舞蹈可以学会,但没学过舞蹈的人,只要不是靠它去社交或比赛,也能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避免在内容标准上用力过猛,并不妨碍我们日复一日地深耕和劳作。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位朋友。她们每一天都在更文,但并不强迫自己每一天都要把文章写到一个足够的高水平。
陆游有一首诗叫《文章》,头两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我们不应把功夫下在写文章本身上,而应把功夫下在练就一只妙手上。持续地写吧,熟能生巧。
从写作的气质上、精神上,就大胆独立、勇于探索吧!不必模仿任何人。“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掌控习惯》一书曾提到:“当你感到心烦意乱、苦不堪言或精疲力竭时,是鼓足干劲还是萌生退意,这是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士的分水岭。”
我喜欢这种对专业和业余的划分。这里不存在被某些权力系统鉴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专不专业,只是自己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态度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