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我去了一趟“白发相亲角”,发现你们误读了婚姻价目表

我去了一趟“白发相亲角”,发现你们误读了婚姻价目表

作者: 把时间当做榴莲 | 来源:发表于2017-07-16 23:52 被阅读726次

    我去了一趟中山公园的“相亲角”,和“白发父母们”聊了三个小时。得出了一个结论:“婚姻价目表”让浮躁青年不吐不快的情绪有一个切入点,但它并不是相亲角本质诉求。

    中山公园相亲角一隅 摆满征婚帖的人行道

    7月11日**weekly作者在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有户口残疾也行》的文章。

    从文章内容可以知道,作者曾到达北京某座公园的“白发相亲处”(即年老父母为孩子张贴征婚信息的地方),并在该相亲处针对【征婚帖中各种硬件条件,尤其是关于户口、房车、薪资、身高体重】集中收取素材,完成了文章撰写。

    对于文章,我对作者写文目的存疑。

    我不确定作者是有意制造煽动性效果,还是确在其认为已足够客观的前提下写下此文:赤裸物化、地域歧视的字眼,使文章阅读数(10万+)、点赞数(1.5k)超过该公众后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此外,青年们在留言区不吐不快的凿凿言辞,轻易让疲于思考其他同龄人,产生共情。


    文章影响力远不止此文在**weekly当天阅读量、读者互动量,此后该公众号还陆续推出了此类煽动性(或者说刺激部分人神经的)标题文章、以及延续此文的一些讨论;在**weekly以外,文章内容经过两天发酵,7月13日针对中国式相亲/婚姻价位表等关键词的搜索达到了一个新高潮,相关推文也同步增长。

    文章引发713小高潮:中国式相亲

    关注这个议题的读者应该能发现,目前关于“中国式相亲/婚姻价位表”推送的新闻,无非就是将**weekly的文章像通稿一样推送:基于**weekly做成的一个顶配、高配、标配、简配、低配、不考虑的相亲条件表格(即婚姻价目图,在此不上图,因为觉得这种图极其滑稽不想祸害读者),批评、然后寥寥几句“这样歧视人是不对的”,注意了,只是批评,不是批判——所有新推送的文章压根没有多加思考,更不用说任何实证考察、或者新观点。


    我不认可作者的观点、也不认可由此观点引发的群情共愤情绪。

    7月16日,我到达了相关新闻中屡屡提到的北京中山公园,想获得更多实地资料,希望形成自己认可的观点。

    这趟行程我想得到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客观吗?

    作者集中素材描述“白发相亲角”家长们对相亲对象的硬件要求,并作出了目前相亲角“鄙视链”式现状的结论。在看到任何一则新闻或观点时,我们需要首先判断,作者的前提假设是否合理、情节描述是否客观。在作者这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关注他描述的情节足够客观吗?如果没有,作者忽略了什么,更客观的事实应该是怎样的?

    第二:文中提及婚姻价目表,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意义在哪里?如果不存在,为什么大多数读者会少加思索,群情共情?


    停留在中山公园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对相亲角其中一隅的家长们深聊了接近两小时。在整个相亲角(事实上,这是一条长廊,相亲A4纸估计绕起来有800米),走走停停+试探性询问,大约一个小时。

    现场人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有

    在第一个问题上,想必你们已经猜到答案了。在我的实地了解中,我确定作者描述的内容,有所偏颇的。这种偏颇,体现在:取样不足代表性不充分、样本极端、诉求表达没有说明必要的前提假设。

    “不找外地”、“不找属羊、可以轻度残疾”、“房子必备、门当户对是铁律”,这三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强调的观点(也是后来海量相关新闻推送内容中的基本观点)。基于实地考证判断,这三个观点分别对应我上述提到的偏颇之处。

    关于“不找外地”

    就我深聊的四对家长,其实都表示,北京户籍并非真的很必要。我不确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种家长的观点,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我只能判断作者没有去找足够多的样本、发现新的视角。无论如何,我们有必要了解多元而非单一的视角。

    另外,就这个问题,我还想提及的是,事实上,部分家长这样选择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另一半可以基于同地域有更多共同话语,而不是作者文中提到的户籍(价值)优势。这其实和中国各省市无异。如果孩子确定喜欢、适合,相亲角的家长们表示并不会因为户籍问题否定对方。

    关于“不找属羊、可以轻度残疾”

    读者们留心作者在具体情节描述时提到的:男,非京籍,不到一米七,大专,司机。对女方要求:北京户籍、可有轻度残疾。

    读者们发现了吗?作者这个例子代表性有多大?不代表你自身,在你环顾周遭时,会发现也压根不代表任何一个你的朋友。

    但是作者用显眼的小标题,以滑稽对比,煽动读者们、很可能包括你的反感情绪,你在被影响情绪的同时忽略了事实情节本身。【越丑的事实,越让读者们兴奋、获得无聊的谈资/观点,但越容易让读者忽略对具体事实的进一步探究】

    这样的极端例子,有点像,有人买爱疯卖肾了,啊,其他人都这样。【我只想说,你看,你和例子中当事人不一样,接受作者基于当事人条件假设的观点,对你而言,有害无利。】

    关于“房子、门当户对”

    其实只要你和相亲角的家长们对话,当然是善意的对话,你会轻易发现,事实上,他们要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他们孩子未来稳定的生活,如果孩子们双方可以共同构建,这些明码标价式的内容压根不是家长们本身诉求。

    但是作者在文章中,除了不断重复,“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等具有讽刺意味的描述外,事实上,没有基于人情、价值观的解读。

    就像《理性动物》中提到的一样,我们绝大多数的交易行为,并不是遵从市场最理性(价值最大化、物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而是我们基于价值观等内在偏好作出交易决定的。“白发父母”们在征婚贴上明码实价的物质要求,其实并不是交易的决定因素,这些标价其实是一种求得子女未来生活安稳的诉求。

    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可以实现同样效果,物质并不是唯一的“交易”资本。确定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此后探求解决方法时,从诉求目的出发,找到可能的方案。

    ————————

    在第二个问题上,我在处理问题一时已经做了前一部分相关解答。

    至于为什么能让读者少加思索,轻易群情共情这样的问题,嗯,需要读者自问、思考再找答案吧。欢迎分享你现在的想法,如果你曾因为作者7月11日的文章共愤了一番的话。

    ——————

    最后想分享一个观点:人们之所以轻易忽略事实,因只言片语引发共愤情绪,很可能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午时分从国图出发到中山公园,直奔相亲角,停留了三个小时后,感觉聊的差不多了,就从东华门走出中山公园。沿城墙走了大概800米,看到路牌,才发现原来附近适合周末去走走。【嗯,下次吧】

    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去了一趟“白发相亲角”,发现你们误读了婚姻价目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rx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