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按照以往的惯例,早早的起床陪爸妈去离家最近的庙里祈福。只是今年和以往有所不同,我们到了山下看到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庙门不开。
初看到通知,女儿赶快还没到约会点的爸妈打电话,结果爸爸说已经过来了就去爬爬山,可妈妈爬了不到一半就走不动了,爸爸只好陪妈妈下山去了,我和女儿和爸妈说了再见,就继续往上走,到了山顶,发现庙门虽然关着,但庙外祈福的人也不少,我和女儿走过去祈了福,我提议女儿再往前走走,去山顶看日出。
到了山顶的时候,正赶上太阳一点一点升起来,女儿开心的又是大叫,又忙着拍照。也算是意外之喜吧!看到日出,对女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是在教室里读书,就是睡懒觉,反正看到日出的日子可谓凤毛麟角了。
这个初一,女儿本来为不能进庙祈福而失落,无意中看到了日出,一扫之前的失望情绪,不由变得非常兴奋。左拍右拍,就在山上留恋了很长时间,早春晴天的早晨,天气还是格外冷,在外面时间长了,我冻得瑟瑟发抖了,女儿因为兴奋,嘴里一直说不冷,可到家就不行了,清鼻眼泪的有点感冒了。一个早点,有欢喜,有失落,还有点郁闷。
下午一家人去给婆婆拜年。照例我躺在后座上睡觉,先生开车,女儿在副驾座陪先生说话。
到婆婆家,又是先生做饭,我和女儿陪婆婆说话,饭后一家人一起回家。我常常觉得全家人和婆婆的感情可谓真的属于相敬如宾,包括先生,也看不出来和婆婆之间的亲密,有的全是客气,我和女儿就更不用说了,一只都是说话客客气气,大多时候婆婆问的多,我们说的少,就像小学生接受老师的单独辅导,很少有什么主动沟通的欲望。有时候想,造成如今的局面,是不是因为婆婆早年改嫁之故呢?
先生十岁刚过公公就去世了,次年婆婆丢下不到十二岁的先生改了嫁,从此娘们两的关系变得很微妙了,让人感觉两个人的关系就像隔着一道纱,婆婆看儿子就像走一个远房亲戚,来往总是很少,而先生对婆婆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看似熟悉,实则疏远。婆婆和儿子不亲近,也就不会对儿媳妇,孙女有兴趣,所以婆婆和我的关系完全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平淡随和,没有矛盾,也没有扯不断理还乱的纠结。
以前我一直无法接受这种别扭的关系,受不了亲人之间的那种无视和冷漠。如今我做了妈妈,孩子也大了,我谈不上理解婆婆的做法,但早已可以接受这种关系。有时候想想,我们这样其实也挺好,没有期盼也没有失望,就像对待别人一样,和亲人相处减少了一些矛盾,也减少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可以随意简单的相处。
也许是年龄长了,我愈发喜欢过年了。喜欢那种俗气的热闹,即便家长里短,也有一种轰轰烈烈的地久天长。
离开婆婆家时,外面霓虹闪烁,我边穿大衣,边笑着对婆婆说:“好日子终究是来了,日子到底是好过了。”婆婆礼貌的笑着,而我也用最迷人的微笑回应着婆婆。
大年初一,我的日子和往年没什么不同,又好像完全不同于往年。相同的是我依然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依然能和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安无事的相处。不同的是,我的心态淡然了很多,不再患得患失,也不再抑郁失落。理解了他人,也就懂得了生存的道理。学会了与世界和平相处,才不至于对生活充满抱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