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长还在依靠自制力?审视自己,洞悉触动点,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成长还在依靠自制力?审视自己,洞悉触动点,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 欠斤米 | 来源:发表于2020-12-16 16:09 被阅读0次

    常听到人说,“我报了那么多课,可怎么就是没见提高呢。钱搭进去了,时间也花了,就是感觉没学到什么,还很焦虑。”

    这个时代的人们有了触手可及的信息,无论是微博,豆瓣,知乎,还是小红书,抖音,各类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优质、繁杂的内容,人们也置身于这些信息里乐此不疲。

    不过,体验完速阅收藏的快感后,大家会发现自己完全想不起来看了什么,也大概率不会再次打开收藏的内容。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之后,那种一事无成的焦虑感便如潮水般袭来,之后又会投入到大量信息里循环往复。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里总结到,“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为然。

    如大多数人一般,作者周岭曾经也经历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浑浑噩噩过日子的状态。不过就在36岁时,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觉醒,此后便不断摸索尝试认识、改变自己。

    《认知觉醒》这本书即是他对自己多年经历的学习反思总结。书中首先从人性内在的角度解析为什么会焦虑,而后又深剖四大力,解构如何改变精进。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豆瓣图书封面

    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 认识自己

    - 专注力——让感受回归行动

    - 学习力——明确目标,在触动和反馈中学习

    - 行动力——做,就对了

    - 情绪力——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1. 别着急,先认识一下你自己

    不论哪个人,他都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其中理智脑主管人的认知,但它的力量相对薄弱,因而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源于本能脑和情绪脑。

    不过,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天然有趋向“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特质,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行动上避难趋易,而在欲望上急于求成。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因而也会同时做很多事。                                                                                   

      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这样,焦虑也便成了必然。这正契合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认知觉醒》 P6

    另外,人的进化成长过程带来了很多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状态,导致自己意识上知道要努力,潜意识上却想享乐;被动承受各种烦恼,而非主动面对;以及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

    这样的差异带来的是迷茫,恐惧和困扰。想要改变和成长,不得不去面对的即是消除自己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明确核心困难,直面痛苦,并在行动上给出清晰的目标。

    而能够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个推手即是“元认知”­­——跳脱自我,反思思维,审视行为。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元认知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在任何一个选择节点,都可想清楚自己的反应,明确主张,消除模糊,进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苏格拉底说,你自己就是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认识自己,开启控制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Unsplash

    2. 专注力——让感受回归行动

    和同事聊天,说到他最近项目任务繁重,在做规划时想到要赶紧完成汇报文件,或是在做汇报文件时想着要与相关联系人沟通细节。忙完一天后,常常感到身心疲惫,都有些打击到工作积极性了。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这种身心分离模式会对个人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同事的疲惫感和工作积极性便源于此。

    想要改变,重要的是“让感受回归行动”——专注和享受当下所做之事。换句话说,就是跑步时感受自己的动作、呼吸;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过程……

    让此刻的注意力回归当下的感受,让当下的感受回馈长久的专注力。

    Unsplash

    3. 学习力——明确目标,在触动和反馈中学习

    很多人在列年度目标时会写“要学会一门语言”,或是“要坚持运动”,可往往到年底总结时才发现自己不仅没好好学会一门语言,连运动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真正锻炼到身体。

    认真反思即会发现,这些目标都定得太大、太模糊,以致于我们的大脑不知道该怎么去具体实施。想要改变,重要的是提炼目标。

    同时,个体或群体的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我们常说“跳出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是因为这个区域是我们已知的,且最容易。总在已知的轻松环境下生活,是很难成长的。

    但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就跳到困难区。因为这个区域的强度难度都很大,盲目追求“最高标准”,还自我感动说坚持就是胜利,反而会因为最后做不到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在拉伸区学习,这个区域既能让人学有所成,也确保了学习的挑战性。结合大脑喜欢清晰目标的特性,我们应该跳出舒适区,在拉伸区有细致的关注点,这样我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各个击破,提升自己。

    《认知觉醒》 P147

    另外,现在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除了本身的理论体系,还有各类总结升华,若想全盘接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习中应该取其中能触动自己的新知识点,将其融合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具体来说,就是:

    a. 用自己的语言重释知识点

    b. 在需要时顺利取用该知识点

    c. 在生活中能时常练习或使用这个知识点

    能辅以学习的,是及时持续的有效正向反馈。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学习不能只靠单纯的“努力”二字,这四个基本要素——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在拉伸区学习,有效的反馈——才是学得进去、有质成长的保证。

    Unsplash

    4. 行动力——做,就对了

    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若想什么都做到,往往就什么都做不到,还会陷入焦虑。好东西重质不重量。最好的行动驱动力即是给自己一个清晰具化的目标,让自己心中有数,想清楚怎么做,才能启动重构自己的行动力。

    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虽然“想清楚”很重要,但能开始行动才是要紧事。瞄准一个目标,知而行之,才会成长。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Unsplash

    5. 情绪力——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作者在《认知觉醒》中提到“心智带宽”一词,指的是心智的容量。而一个人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时,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进而会影响行动力和自控力。

    想想自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发现自己什么都想要,可是无奈于能做事情有限,当求而不得时,那种焦躁、烦恼的情绪常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看过这本书才意识到我自己的心智容量在彼时被占用得很多,就像内存有限的手机一样,当东西太多,内存不够,手机就会变得卡顿,甚至发烫。

    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有富足的心智带宽来迎接成长中的挑战。而如何实现“富足”呢?周岭老师给出几个建议:

    a.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b.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c.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d.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e.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世间事物都是多维的。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人做出的选择也往往会不同。

    有的人会盯着失误瑕疵郁郁寡欢,而有的人却会在失意中找到闪光点,持续进步。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做一件事情很困难,我们不妨想想做它的意义。为自己而做,就不会有外部那么多的压力和要求,让自己的情绪回归释然;而为了玩而做,这样就不会觉得事情繁杂,让自己的注意力得到解放。

    总结

    大多数人都常常“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普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常常就源于认知上的不同,以及行动上的不同。

    阅读完《认知觉醒》一书,深刻认识到成长不是仅靠感动自己的自制力,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状态,锚定目标,寻找触动自己的点,尔后开始行动。

    “想做”和“去做”就差一个字,想做很多事,说明自己还有希望。

    保持耐心,不焦躁,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还在依靠自制力?审视自己,洞悉触动点,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to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