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魏yuan
前言:从事一件事,不要太关注结果,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01
害虫,就是会妨碍我们生活,给我们带来不好影响的昆虫或动物。益虫,就是不仅不会妨碍我们生活,而且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好影响的昆虫和动物。有时候我想,这个说法对害虫来说,有点不公平。因为害虫益虫,他们的行为无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采取的做法。结果却被我们平白无故地加上了这么些称号。
生活中,我们给一个人称号,无非因为这个人做某件事情的频率非常高,例如:画家就是长期画画的人,作家就是长期写作的人,书法家就是长期写字的人。
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最初尝试是自己的兴趣,能够持续,是自己的爱好,能够坚持一辈子,那是自己对这件事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感,就像上了瘾一样,无法再戒掉。
以上的描述,我没有讲到“结果”,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太在乎结果的话会出现很多问题。
02
第一个问题是结果本身。很多人做事都在乎一个结果,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很期待。结果好,可能会洋洋得意,结果差,可能会有点被打击,这两种心态都会阻碍继续做这件事情的积极心态。
那怎么办呢?可不可以忽略结果?这个不可能,结果出现了,就在那里,你不可能不看见。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更关注过程,感受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也许这样做的话,那种在乎结果的心态会被慢慢地削弱。
画家张晓刚说当他开始考虑一幅画该怎样去卖的时候,这幅画就一定画不好。画家黄永玉也曾经告诫年轻人不要去管你的画卖得好不好,卖多高价,那不是你应该关心的事情。
这些前辈的话,都在讲这个问题:做一件事,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它,因为你在关注做好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乐趣,这也是你唯一值得去做它的理由,至于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是什么结果,你无法控制得了。
小结:享受过程,轻视结果。
03
第二个问题就是评价。我们必然面临评价。基于结果,每一个人都喜欢做出评价。如果评价者正好又是作者比较在乎的人的话,会极大地影响到这位作者。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怀疑自己的选择。我身边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喜欢画画,但是因为自己母亲经常给予他负面的评价,他索性放弃了。现在来看,就是因为母亲的评价,他内心的最初选择开始动摇,他会告诉自己:可能自己真的就不适合做这个。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立场都不是那么坚定的,说的人多了,我们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我们会认为也许自己真的不擅长那样东西,在轮番的语言暴力下,我们屈服了。
其实别人的评价怎么可能简单诠释自己的立场。懂自己的只有自己。有时面对任意发表看法的人,真的想狠狠地说一句:你不喜欢,麻烦走开,我不需要你做什么评价,我要画的就是这个东西,画这些东西,我开心,我满足,够了。
但是作为成年人,也不能如此地任性,有时候很多评价,我们还是要学会甄别,自己客观地想想,如果真的如对方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是应该改一改的,但必须要以自己的感受作为第一标准来看待。
读大学那时候,我去培训机构应聘兼职美术老师,培训机构老板要求现场展示我们的水平。当我们画完之后,拿给那位老板看时,他这样评价:这种水平可能你们还无法胜任老师的身份,回去练练再过来吧!说罢,这位培训机构的老板还给我们看了他的学生作品,让我们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回校后,我们发疯似地拼命画画。也因为那段努力的时光,我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小结:正视评价,理性思考。
04
第三个问题就是比较。人是喜欢比较的。小时候,爸妈用一句“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个爱比较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人们的身体长大,也慢慢在发芽,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随后演变成更多的名目:“别人家的车子”,“别人家的房子”等等。
比较的后果是什么?我们会习惯用比较的眼光看事情,这样下来,我们会永无满足的日子。生活难找到落脚点,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把别人给比下去。但是比完这个,你又会为把另一个比下去而伤神。高中时,我所在的班上,那位总拿第一名的同学通过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下来,我们聚会时讲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他描述说:觉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感到很失落。我们问他原因,他说:“厉害的对手太多,自己根本就不再独特,而且老师也没有再像高中老师那样特别地关注他。
我只能说:我的这位同学,已经习惯去比较了,这样心态,怎么可能开心呢?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唯一办法就是将视角从别人的身上移到自己身上来,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即可,如果自己今天获得了一点新的认知,结识了一位值得结交的朋友,这样的收获相比昨天,就是一个大大的进步。我们就值得为自己高兴。
小结:转换视角,自我比较。
后记:面对结果,你应该想到点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