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7 对伪心理学说不

17 对伪心理学说不

作者: 点点DDD | 来源:发表于2015-09-23 13:36 被阅读132次

    对伪心理学说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写在前面

    不要问我为什么突然关注起心理学。依稀记得八哥说的做事不以心智模式、能力提高、改变社会关系结构为出发点都是“无用功”。好吧,我承认我真的只是突然有点兴趣了,考心理咨询师什么的那都是太遥远的事。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理由的话,只是因为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传播学。这是自己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对伪心理学说不》,斯坦诺维奇的书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以及他的新书《超越智商》未来也是准备好好研读的。

    书籍内容

    通读下来,尽管我没明白心理学到底是什么,但它告诉了我心理学不是什么。首先它帮助大众正确地认识心理学这门学科,那些我们以为的心理学真的只是我们以为的,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学可不是这样的。一门知识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科,必然有它的独特性和系统性。我记得老师告诉我,传播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同样地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很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依旧“年轻”。

    在没有接触任何有关心理学的内容之前,虽然我不至于傻傻地说出“你是心理学家啊,那你肯定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喽”这样不经大脑的话。但是我对它依旧很迷惑。心理学怎么造福人类?它是如何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怎么学习心理学?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心理学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心理学怎么看待星座、通灵、催眠这些事?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到全部的答案,一本书也不能告诉我所有的答案,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读得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对这些问题都比之前明晰多了。

    导读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科学的本质是证伪,心理学不是一大堆观念和观点的集合,它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是经过科学的实验研究得以论证的。“人人都是心理学家”是一个伪命题,错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播会让大众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心理学又无法被得以正确地认识,至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市面上各种伪心理学大行其道。心理学依然是“神秘”又“普通”。

    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一些“常识”的误区。很多我们以为的常识不一定是正确,比如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打工对中学生行为、态度及学业成绩是一个正向的作用。其实不然。譬如读书好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等等。至少我接触到的很多好成绩的都是全面发展。

    1 正确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不是万能的。星座、属相、玄学这些都不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时间和实验证明都是“伪科学”心理学恰恰要批判的就是这类伪科学。

    心理学的神奇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理现象和预测行为,并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这些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干预方案也必须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心理咨询,都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者形容心理学对弗洛伊德又爱又恨。感谢他让心理学走入大众,从而大放异彩。但也因此留下了各种弊病。“可证伪性”则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后文具体介绍。

    如何区分心理学和伪心理学。三大标准:1 心理学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2 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3 公众性的、可检验的知识: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论证,并能通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2 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

    • 大众对心理学的期待过高。因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大众希望得到一个明确可行的答案和建议措施。但其实心理学给不了,so大家伙失望而归。
    • 术语体系的阻隔。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的矛盾。我记得数学中好像有个什么傅里叶,你了解吗?不理解你也觉得没什么对吗?但是你却期望你能理解心理学中的术语好帮助你用于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第一点
    • 心理学的研究是基于实验科学的,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心理学实验从小孩出生到成年,跨度很长,研究也很复杂。所以它的应用价值无法马上体现出来或者当下阶段压根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人所抛弃的。
    • 心理学工作者本身的问题。潜心研究还是专注推广。这通常是两类人群。
    • 大众媒体的不当报道

    精华内容

    本书的主旨:1 可证伪性 2 概率性预测 3 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 4 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

    可证伪性

    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多样的现代心理学(分化性很严重,各领域发展速度不一)中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听过这样的段子:心理咨询师能够把你当下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同一个答案就是你小时候受到了什么什么的创伤导致你的内心一直有一块阴影。包括正在看的《为何家会伤人》也有很多关于小时候经历的描述。

    虽然肯定有它一定的道理。可是每当这时候我的心里就会默默想:可以别再和我提小时候吗?所以对于儿时经历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如正确的看待。

    说回可证伪性。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大一部分都是事后归因,问题出来后我告诉你为什么。也就是说它并不做预测。由于总试图在事后解释一切,它们就堵死了前进的大门。理论只有在可以预测的时候才有意义。预测也许错误恰恰证明不完善,又再一次推动了进步的可能。

    事后归因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都是理解的幻觉。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算命。某天你兴致勃勃地去算命,结果算命的老头告诉你说三个月内你必有血光之灾。但是如果你诚心做一些事(比如念经或)就能避免灾难的发生。于是三个月后,你仍旧是完完整整的。这里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你并没有做什么也相安无事证明算命先生是错的。这样结果的前提是你本来就不相信算命这件事那他要影响的本来就不是你这样的人,无所谓。第二种是你真的听他的话采取了一些行动。如果你相安无事,那就恰好证明算命先生的方法起作用了,结果皆大欢喜。如果你真的在这三个月内发生了一些小灾小难,但是你已经按照他的方法做出采取一些行动了但木有任何用。可是亲别忘了算命的都会告诉你要心诚哦,你采取行动了又怎么样,你的心意还不够,你还得采取更多的行动。哎呀妈呀,那你倒是告诉我怎么样才能算心诚啊。(哦,真不好意思,你傻啊。心诚是我吃饭的法宝哦,能告诉你吗)

    您看,到头来无论发生了什么,结果算命先生都是对的,你就等着跳更大的坑吧。星座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觉得呢?脱下外衣,不可证伪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

    波普尔: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最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可证伪的标准会涉及一些概念的定义。这时候也应该是具备可用可重复性很强的行为观察来表述的操作性定义,而不是像“直觉的”非经验性定义的那样模糊。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当你想要制定一个目标时,尽可能地不要用那些大而空的词语,比如提高阅读能力 交往能力而是基于smart原则让每一点都有理有据。

    概率性预测

    明天有80%的可能会下雨。概率性预测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我们不能期待得到100%的肯定,因为如果那样得话我们就能预知未来了。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遇见一些特殊的个案以及我们亲眼见到的“见证证据”。比如你今天见证了一场车祸的发生,你能因此得出结论现在车祸发生的概率比之前上升了很多吗?我们不能忽视个案的存在,但是纠结于一个因为众多偶然性而发生的特殊例子就没有那么必要了。而人恰恰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概率定律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匹配出现的可能性会变得越大。(罕见匹配尽管是偶然性的事件,但它在某个时间 某个地点是一定会发生的)比如某种疾病发生的概率事万分之一。也许你一生都可能遇不到得这类病的人。但是一定在某个时空有人正遭受着这样病魔的折磨。

    关于概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和生活总是天差地别。因为人的趋利避害的心理,我们常常不自觉的误用概率。“今天手气好,打牌赢了好几把。趁着好运当头,明天再去多赢几把”想一想就知道其实现在手里抓的这一副牌和下一副牌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联系。赌徒因为它可能会不断地上瘾,但有好就有坏,利用这样的心里去帮助鼓励人也是很有效果的。

    偶然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对每一个个体做出准确的预测。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也就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就像不能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就放弃做计划,我们不能因为有偶然性的存在就放弃对整体趋势的预测,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避免把两种毫无联系的东西硬生生扯上联系。概率的预测是有意义的,大数据的存在更是有意义的。

    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就能够明白:一项发现如果要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就必须以一种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的方式呈现给科学团体。否则,不能被同行所认可你一个人的研究结果会有什么样的说服力呢?

    补充一句:我们通常说的隔行如隔山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是身处这个领域,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是非常浅的。但是我又想接触这个行业的知识,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发挥媒体的作用了。但是其实媒体能传达的也是非常浅显甚至错误的一面。判断观点的真实与否,找到的源头也许是那些行业内的专业期刊。它帮助我们过滤掉大部分的虚假信息。但是这类期刊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比较难接触以及会不会比较难看懂。关于这点我也没想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哈哈,如果有心接触一个新领域,找论文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所以没有什么是被完全舍弃的,牛顿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何况是心理学家呢。同一学科新旧知识具有关联性,不同学科之间也同样如此。

    当一系列实验始终支持某个假定的理论,同时又能共同排除那些非常重要的竞争性理论时,研究就具备了高度的聚合性。

    其它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每个人都会犯错,首先要学会勇于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知道错误才有改进的可能。-开放的心态

    任何一个行为都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交互作用下决定的。没有唯一的原因但有最关键的原因。这个世界盘根错节,很少是由一个单一因素就能决定事物的走向,事物也不是简单地用黑和白酒能分开的。所以啊,全面发展也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很容易理解原因多样性的道理,但是往往行动过程中就会忘记,最大的阻碍就是“预设偏见”。

    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无论这些意见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许多人想要的不仅仅是发表有关人类行为见解的权利,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无论他们说什么,人们都应该相信其所说的话。对照下自己吧,是不是这样子的。

    呜呜,不想写了,那就先到这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 对伪心理学说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vi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