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唯一静下心来看的一部小说就是《红楼梦》,至今还没有读完。当我在某一天的深夜翻看《沧浪之水》时,突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翻开一部小说读上几行就有一见钟情之感了。于是,《沧浪之水》成了我今年能够专注阅读的第二部小说。
这部小说是韩医生推荐给我的,这是他人生中读的第二部小说。其实是他读研其间导师推荐给他的,时隔近十年,他才在进修期间终于有时间有心境去阅读。不仅读完了小说,还看完了改编的电视剧《岁月》。三月份的时候他就说等他回来把书带给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他在书里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和书的相遇也是需要缘分的。遇见《沧浪之水》也是缘于一种特别的心境:陷入到自我设定的泥潭里,不知道该如何跋涉。一个深夜,在书架旁徘徊,想找一本书去启迪自己或者为自己的人生答疑解惑。然后就在书架的最上层看到了它,翻开扉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渔父》。内心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翻涌,笃定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它将是我最美好的精神伴侣。
对这段话的深刻解读其实也就是小说想要表达的主旨,也是生活在儒释道文化系统里的我们在面对内心的价值观和外在的环境发生冲突时不得不去思考和选择的问题。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道家两种处世哲学。
到底尘世中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当我一个人行走于幽深静谧的山林中,眼前偶然出现一间木屋时,长长会有隐居于此,远离喧嚣的冲动,有时候自己也分不清是逃避还是内心深处对纷纷扰扰本就排斥。韩医生说他也有此想法,等我们老了,孩子们不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就相携居于山中,远离繁华热闹。
幻想归幻想,幻想也只能是幻想。如何平衡好内心这份隐秘的渴望和又不得不在尘世打拼跋涉的现实? 我一直在寻觅,在找一个合适的解答。我隐隐约约觉得《沧浪之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我精神的指引和灵魂的启迪。
小说的主人公是池大为,一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高材生。从寂寂无名到身居高位,看他如何在复杂的人世中沉沉浮浮,如何从一个清高纯粹的热血青年或者知识分子一路成长为一个可以在官场中叱咤风云、周旋得游刃有余的高手。这期间的思想的碰撞,矛盾的交锋,痛苦的抉择,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去经历的。
虽然才刚刚阅读几页,故事才刚刚开始,我对人物形象甚至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作家闫真那老道的叙事方法,精准而丰富的表达,来源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于文化,和时代相吻合的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人物形象,曲折情节的设定让我感觉到震撼,故事里的人物仿佛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故事里的情节我甚至似曾相似,故事里人物内心的冲突似乎自己曾经或者现在都在经历,小说带给我的是亲切,也是渴盼,是精神的享受,亦是灵魂的拷问。
除了在读的《红楼梦》,这是第二部故事还没有读完就情不自禁地写阅读笔记的小说。读是写的基础,写又是读的深化,希望通过读写的交汇融合,让阅读不再像一阵清风从树梢轻轻掠过,没了痕迹,而是化作汩汩清泉,缓缓流进荒芜的心灵世界,润泽我,滋养我,丰富我。
以此为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