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再多,不会用就等于零”“意识比知识更重要”这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训诫我们的话。
以往的学习模式中,分数就是一道线,就像高考,线上的代表绿灯通行,线下的要等待或另选他路。我用多年的考试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闯过一关又一关,不就考个试嘛!

心理学学习之初也是这样,觉得考了试拿了证书就可以做咨询了,但真正推开这扇门的时候,心虚到手颤抖,根本不是想象的那回事嘛!理论与实践是两个天地!
于是开始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开始学习各个流派,各种疗法,恨不得把那些知识快速装入大脑,为了心安地不再双手颤抖。
兜兜转转一大圈,渐渐明白不论什么流派,不管什么方法,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解决求助者的问题。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不会有同样的问题,也就注定同样的咨询过程不会出现第二次,所以每一次咨询都是一次全新的未知挑战,至于会用到什么方法,全以实际情境下的实际需求决定,只要能支持到求助者,能引导求助者找到方向、认识自我,求助者的接纳和认可就是咨询有效性判定的黄金标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看似短短的一个小时,看似简单的对话言语,只有咨询师知道背后异于常人的付出,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灵敏的洞察力,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没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哪敢坐在咨询师的椅子上!
只有练好了十八般武艺,才能有临危不惧的镇定自若。
禅宗的三种境界: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就是研修班的初始、过程、结业的三重境界,将有形的知识化为无形的思想意识,我想这也是老师对我们寄予的期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