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
去博物馆是不是只能到此一游?

去博物馆是不是只能到此一游?

作者: 苍羽纱 | 来源:发表于2016-10-06 18:25 被阅读0次

相信很多人跟我去博物馆看展览一样,对着一副名画左看右看,不知道为什么它就能卖出几亿元的天价,尤其是一不小心还遇上个后现代作家,妖里妖气的,倒像不小心撞翻了的墨汁洒到白布上,成就了某种神秘的不规则图形。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遇见了

这个抿着胡子的家伙手中拿着的印第安那州名叫琼斯女人的画像,

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叫做印第安纳琼斯的女人,这个印第安女人。是不是似曾相识,

是的,请不要对着我笑,

叫印第安纳琼斯的这女人就是我(捂脸〒_〒)

不过,说真的,当我看到这个女人的第一眼,我就爱上她了,(自恋狂,

嗯?我好像听见谁在说我,(¬︿̫̿¬☆))

至于为什么那一小部分的我会被一个中老年美国男人拿在手里,

这件事,还得从我参观克利夫兰博物馆说起。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913年,是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也说不出个‘之乎者也’,就是喜欢这些小物件,可能冥冥之中的,我认为他们是通向另外一个世界的钥匙。

像极了《纳尼亚传奇》中能穿越时空的柜子,也许里面是另一番天地呢o(^▽^)o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

缘起            我得与这些作品相认

不太想浮光掠影的上照片,那样是对你们的不尊重,我还是想花些力气,说说下面的这幅画,(我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也喜欢,或许我们可以花些时间坐下来一起聊聊。)

我喜欢它,是因为那个场景,曾写在我生命的密码中,因此,它和我有关。

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网络还远没有现在发达,什么网易、可汗、学堂、有道,但凡是那些叫得上来的网络课程,那时候还正属于脑中的一个类似乌托邦的想法。而与此相反的,学校大多数老师讲课用的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教材,老师愁苦,学生烦躁,还相看两厌。

可20岁左右的年纪,分明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那时候,一个好的老师,一个新的咨询就足以在生命中深深地埋下一粒种子,或许就在未来,它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你对一件事的判断,选择,最终成为了那个你不可违拗的命运,

又或者在某个不经意间,蓦然回首,绽放出足够绚烂的花朵。

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我对于知识,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渴望。

因为,那是通向另一扇名叫’希望之门‘的钥匙。

而画中的那个黑人男孩,站在门外,他偷听着房间中演奏出的小提琴曲,他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却被锁在门外那与生俱来的肤色里。可当他听到生命中可能从前很少接触到的乐章时,我分明能读得出他神色中的狂喜,却也能想象得出他狂喜过后的悲伤。

也是因为认识,所以我喜欢这幅画。

下面的画,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天气晴朗,一丝风都没有,爷爷在小木屋里做着工匠,小狗在脚边轻声打着鼾,我翻看课本:“九岁的凡卡·茹科夫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他正在写着那封爷爷永远都收不到的信。

曾经那年,

时光静谧,风景秀丽,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世人谤你,欺你,辱你,笑你

你却一如平常

你用爱去关照人世间的仇恨

却只用伤痛去关照爱,

形色匆匆,只留下了一个

悲伤的回眸

不止是读出喜悦和空灵,它也同时将被解读出人性的束缚、悲伤,纠结,挣扎,呐喊,甚至是不顾一切地痴狂。

名画,之所以成名,可能是因为,在你之前,它曾经暗合过无数人生命的密码,而在你之后,比起其他的画,它也更有可能激起更多人生命中的波澜。

‍‍‍‍‍‍‍缘 中‍‍‍‍‍‍‍‍‍    我得以与自己相认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的自画像,是博物馆的瑰宝之一。

按理说,她长得嘛,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还真挺一般的,

据说,她就是这样,左手抱着狒狒,右手照着面前的镜子,

在纸上勾画出了现在的形象。

是说,一手抱狒狒挑战了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吗(T_T)?

总之,我第一眼,实在无法理解,

不过,我总算意识到她的价值的时候

是从我自己被画作肖像开始的。

吃过午餐后,坐在椅子上,喝着水,听见旁边的椅子刺啦一声响,甚至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个家伙就一屁股坐在我的对面,

他指着手中握着的酒瓶,一脸和气开门见山地问我

“我特别想画你,你愿意做十分钟的model吗?”

7

午餐,

记忆。

说着,翻看画册,给我看他画过的那些见过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低头族,在火车上,公交站前,“他们很好画的,甚至都不知道我在画他们。”

7

肖像,

记忆。

看着绘本上的图像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我点了点头,“你需要我摆什么姿势吗?”

“不用,你就正常握着水杯就好。”

就这样,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也还好,只有十分钟,我看见无数的人路过,低头看看画本,再抬头看看我,友善地笑笑。

我很好奇,他会把我画成什么样子,我在别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为什么不染头发,为什么不化妆,

我跟他说上学的时候,学校一直让剪短头发,穿校服,我到现在还记得,高中校长,开大会的时候挥舞着手臂,在主席台上声嘶力竭高嚷着:亚洲女孩子就应该是黑头发时,脖子上暴起的青筋。

小时候,被恐吓的记忆太过鲜明,长大后,就彻底断了类似的念想。

我没跟他说,在中国长大,其实“泯然众人矣”也还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于是,我就成了画像上的样子。

而当我看到面前的这幅画像时,有一种恍然隔世之感,

说实话,她不是那么像我,但我知道,她是我,或者说是我身体里的某一部分,某一特质,某个曾经,就这样不期然地和另一个跃然于纸上的自己相遇。

隔着时空看她,她是那么的保守、敏感,甚至有些自闭,她和那个遥远的中国,有着无法言说的关联,她是我最初的样子,是我最初的模块。

如果没有意外,我此生能做的不过就是去不断地填充,填进那或许早已被打磨完整的模块中,成为某种宿命的执行。

她是那么的真切,却又那么的遥远,遥远的像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梦境。

虽然,我把她当作是一个叫印第安纳琼斯的女人,但我还是很喜欢她。

隔着我的他画像,我再去端看那如此客观的端详自己的第一个非洲裔的女画家,

她的冷静,决绝,

是不是又足以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

缘 末    我得以与整 个世界相遇

印在酒瓶上的图案,他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每一个发达的国家都有一段

不堪回首的过去,美国,也不例外。

酒瓶上的图片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河道着火的克利夫兰,

凯霍加河,是俄亥俄州最主要的河流之一,他臭名昭著于1969年,河道上倾斜出的油,遇上工业垃圾,绵绵不休,大火燃烧过整个河道,时间持续了一整夜,在烧毁了两座大桥后,火势才渐渐得到控制。

当月,克利夫兰就上了时代周刊的头版头条,全是水的地方居然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火,克利夫兰成了当月笑柄。

1967年的美国,认定工业是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标志,工业废弃物多,其实是是家财外露的霸气表现。

据美国时代周刊考证,当时河道两侧,因为河水污染,已无任何生命迹象。

克利夫兰的这场大火,促使了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同年,陆续出台了河道治理法案,和环境保护法。

而也是这场大火,是克利夫兰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但是很多商家,却反过来,利用它当时的背景图案做成商品的logo。

没想到,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人们并不会“谈河色变”,

人们接受了嘲笑,污点,甚至,因为我们曾共同经历,所以有了更深的情谊。

当地的最大的酒厂,就这样,公开将那场丑闻当作了品牌logo,

我想,他要说的是,

“是的,我就是当地的酒家,我和你在一起,

我们虽然有过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我们更有信心创造不容小觑的未来。”

相关文章

  • 去博物馆是不是只能到此一游?

    序 相信很多人跟我去博物馆看展览一样,对着一副名画左看右看,不知道为什么它就能卖出几亿元的天价,尤其是一不小心还遇...

  • 记2017美东行之开篇

    到此一游列表 艺术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

  • 故宫博物馆,中国古代文物的精髓,给你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如果只能选择一家文化场所可以去,那我一定选择博物馆,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博物馆可以去,那我一定选择故宫博物馆。 时过境...

  • 旅行中不可错过博物馆

    每一个城市的文明反映在博物馆,团队游通常会选择到此一游,购物买买买。国内城市鲜有好的博物馆,因为它不属于政绩...

  • 初六

    最后一天假期,我还是希望能多陪陪家人,本来计划带父母去唐山博物馆的,没想到博物馆没开门,只能带父母在博物馆旁的凤凰...

  • 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

  • 金边晨话

    花花:我们今天去哪? 我:皇宫,博物馆,乌那隆寺。对了,貌似皇宫中午不开放,我看看博物馆是不是也午休。 查询中… ...

  • 英国 Day10 爱丁堡 2018.08.15

    D10 行程 Day 10:苏格兰国立博物馆 - 苏格兰国家画廊 结束了苏格兰高地的三日到此一游,恍惚间总觉得去了...

  • 煤炭博物馆

    今天在家中躺着,突然我爸兴致勃勃说要带我们去煤炭博物馆,我不明所以,也只能跟着家人迷迷糊糊的到了煤炭博物馆。 ...

  • 游学第三天:车上的一天(不是全在车上(请原谅))

    今天我们本应是去包头博物馆,但是因为今天是周一,所以博物馆关门,我们只能去额济纳旗了。 在车上程老师教我们吟诵诗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去博物馆是不是只能到此一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ge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