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产茶历史悠久,尤其是碣滩毛尖,在唐代就已经很出名,被列为贡茶,专人种植,专人管理,由官府统一收购押解进京。但是随着历代战乱,到新中国成立时,碣滩古茶园基本毁无所存,传统制茶工艺已全部失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沅陵县着手恢复碣滩名茶生产。1974年,在碣滩开垦成立碣滩茶场,并由县革委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领导碣滩名茶的恢复研制。为弄清碣滩茶历史渊源,多经办文承孝先生多次查阅县志和有关资料,深入碣滩走访老茶农、老茶商,召开座谈会,在调查中了解到,碣滩茶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历代统治者对茶农残酷盘剥,导致茶园荒芜,茶叶的品质风格和制作工艺均已失传。
为恢复和发展沅陵名茶生产,从1979年开始,文承孝在省、地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组建碣滩毛尖科研小组,着手对碣滩茶品质风格和制作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地科委把碣滩名茶研制作为科研项目下达了课题。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文承孝带领科研人员,因陋就简,认真研究,不但自行设计生产工艺和茶叶品质,还自制辅助生产工具,反复实践,通过5年时间,终于研制出碣滩毛尖名茶。
新研制出的碣滩毛尖,外形紧结圆曲,色泽翠绿,银毫显露,汤色明亮,香气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黄绿匀净,受到省农委领导和茶叶专家的重视。农委领导专门召见负责碣滩毛尖研制的文承孝和碣滩茶场场长卢光荣二人,在长沙听取他们的汇报。不久,为扶持沅陵碣滩茶产业发展,由省财政下拨专项经费70万元,用于碣滩茶场的交通、电站、精制厂房的建设以及各种先进的制茶机械设备的添置。碣滩名茶的研制和生产,也开始摸索总结出了独具特点的标准和规范,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出的碣滩毛尖,在1980年、1981年、1982年,连续三年参加湖南省名茶评比,都荣获全省名茶称号。
1982年,省农业厅将碣滩毛尖改名为碣滩茶。1983年4月,通过怀化地区科委、农业局联合鉴定,碣滩茶被列入怀化地区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为突出沅陵碣滩茶的品牌效应,1983年全省评茶会后,省农委主任卓康宁留下文承孝,专门就碣滩茶如何取得更大发展谈了半个多小时,要文承孝向沅陵县领导转达他的建议,把太常以下,界首以上沅水流域两岸的茶园进行品牌整合,统一使用“碣滩茶”名称,所有碣滩茶生产要统一工艺统一标准。回沅陵后,文承孝立即把卓康宁的建议整理成文字汇报材料,交给了县委主要领导。令人惋惜的是,领导把这份资料转农业局后没再跟踪落实,以致出现后来沅陵茶叶品牌繁多,工艺标准各异,茶叶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年6月,日本茶叶考察团来湘考察,经施兆鹏等湖南茶叶专家推荐,碣滩茶被作为湖南名茶代表,用来招待日本茶叶考察团,日本同行品尝后,对碣滩茶的品质风格赞不绝口。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省农委加大对碣滩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委派省农委经济作物局茶叶科科长刘先和下沉碣滩茶场,指导帮助碣滩茶向更高档次发展。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不但为茶场争取到了32万元的农业周转资金,而且帮助碣滩茶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销售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1985年11月,碣滩茶作为全国44种名茶之一,被载入农牧渔业部农业局主编的《中国农业名产•茶叶分册》,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经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极大提高了碣滩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