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绿皮书》,哦不,是教科书

《绿皮书》,哦不,是教科书

作者: 冷饭影评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5:24 被阅读6次
    《绿皮书》,哦不,是教科书

          大洋彼岸的米粒尖大学,每年都有许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赛事、评奖和大秀。许多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以期在自己的履历上留下漂亮的一笔。比如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学校就设立了篮球联盟、橄榄球联盟、摔跤联盟等赛事。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学校有一年一度的“哥来妹”典礼。甚至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还会举办大型的服装走秀,叫什么维克多里雅的秘……咳,说正事啊。

          有一个特殊的评奖,是针对影视专业学生的,叫“熬死咖”,每年一度,至今已经延续90余年,大家平时拍的短片,不限题材,不限类型,都可以报名参赛。为了鼓励影视专业学生多元发展,“熬死咖”的奖项很丰富,导演、编剧、演员、服化、剪辑、摄影等都有单项最佳。不过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还数最佳影片,能拿到这个奖的,也是个中翘楚,人中龙凤了。

          比如一个叫皮特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戒指被偷了,突发奇想,融入了一些奇幻元素,编出了一个冗长的故事,然后拉着一些动画专业的同学做了点CG特效,撑几块绿布拍了个三部曲,最终凭借第三部《魔法戒指之国王回来了》拿到了当年的最佳影片。

          还有一个叫卡没轮的男生,平时喜欢看言情小说,经常为书中主人公荡气回肠的爱情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偶然间了解到人类历史上一次严重的沉船事故后,卡没轮心想: 没轮没轮,不就是说轮船没了吗?这就是我本命啊!于是他把灾难和爱情放在一起,以这次沉船事故为背景,拍了一部《船沉了我依然爱你》,一举夺魁,成为佳话。后来他转而沉迷CG特效,想换个题材再次参赛,于是拍了一部《蓝精灵大战拆迁队》,片子本身不错,不过谁曾想那年的最佳影片被战争题材的《拆弹小分队》夺走,导演正是他的前任逼格罗,而且顺便连最佳导演也收入囊中。卡没轮不禁感叹,人生真是比言情小说还精彩啊……

          再比如一个外号“萝卜”的同学,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百脑汇歌舞厅看表演,后来他根据其中表演片段,改编成了实拍的歌舞剧情短片《嗤咔歌》,拿下那届最佳影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拿到今年“熬死咖”的最佳影片呢?昵称叫“皮的法拉利”的新同学一筹莫展。最近几年评委老师的发挥一直不太稳定,对片子的喜好也是瞬息万变,那到底那种类型的电影才有希望得奖呢?“皮的法拉利”思考良久,最终他决定冒险,拍一部没有特效、没有战争、不讲爱情、不谈歌舞的短片,用内容本身去打动评委。

          最终他成功了,今年的最佳影片,正是这部质朴至极的《教科书》

          以上玩笑而已。

          说实话,若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光看《绿皮书》这个名字和剧情简介,我恐怕很难对它提起兴趣。但既然看都看了,那就还是聊一聊吧。

          之所以说它是教科书,我想每一个看过的人应该都能懂。所有的镜头运用、光影色调、声效、置景这些基本层面的东西,在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下,必然是不会出任何岔子的。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人物设定和剧情走向,都极其完美,几乎没有破绽和漏洞。

          男主托尼老师,因为理发手艺不精,脾气火爆,经常得罪顾客,更没有顾客愿意办会员卡,发廊老板只得辞退他……咳,重来。

          男主托尼,白人,底层社会游手好闲的混混一枚。他在夜总会打工,可夜总会要暂时歇业几个月,生活所迫,他必须要临时找份工作。

          男主雪莉,黑人,著名音乐家,要举行全国巡演,急需一名司机(同时也是保镖和助理)。

          需要和被需要,一切自然顺理成章。于是托尼开着原谅色小车,载着雪莉出发了。一路上,雪莉对托尼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比如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占小便宜,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冲动打人,写家书要力求文字优美等等。而反过来,托尼则像是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我行我素,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到了影片的后半段,两人都受到了对方的影响,雪莉也开始吃炸鸡、到酒吧即兴表演,托尼也懂得了照顾雪莉的感受,多次为雪莉挺身而出。最终两人连夜冒雪开车,终于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回到了家中。

          两个人的身份设定很“教科书”。一个是知名的黑人钢琴家,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跻身上流社会,可在南部巡演时依然只能按照绿皮书的指示,住黑人专供的酒店。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克制、多么优雅,最终还是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另一个是浑浑噩噩的白人混混,没有高学历,没有体面的工作,但看起来过得也不是很差,虽然在社会底层,但每天都嘻嘻哈哈。虽然看不起黑人兄弟,但是为了钱也可以给黑人当司机,没什么原则。

          在这样的人设基础上,后面的故事就很好编了,这样的两个人必定会产生矛盾,通过多次的矛盾冲突,让两个人越来越了解彼此,并逐渐为对方改变自己。两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发生变化,敌对——雇佣——旅伴——朋友,可以说是编剧学中标准的人物关系设定,即不固定的,能让人产生联想和期盼的人物关系,更能增加受众的观影期待值和愉悦感。

          除了编剧的精准把控,《绿皮书》美国式的政治正确,也堪称同类影片的典范。关于种族歧视,很多电影都有讨论,《绿皮书》采取相对讨巧的方式,没有做太深入的探讨,而是以一种相对冷静的视角呈现歧视本身,如车子抛锚时,西装革履的雪莉跟路边农场里衣衫褴褛的黑奴对视时,没有一句台词,但双方的眼神却足以说明一切。再比如雪莉在酒店受到当地白人盛情款待,但就是只能在杂物间休息,只能用草坪上的简易厕所,不能进入“仅限白人”的餐厅吃饭,即使他是在白宫演出过的知名钢琴家。而除了展现种族歧视本身,影片还不忘“洗白”,如途中,雪莉认为托尼举止粗俗,以貌取人时,托尼反驳说我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你读过那么多书,你生活在上流社会所以你才会觉得我粗俗。看似是插科打诨的歪理,实则流露出对歧视者的同情和“正名”。如此政治正确的一部电影,评委们怎能不垂青呢?

          《绿皮书》本质上还是不错的,很多细节还是很优秀的,而且在豆瓣上是属于8.9分的“F”型好片,如果只论电影内容本身,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但是这类双主角电影早已有许多经典之作,小李子和汤姆大叔的《猫鼠游戏》,吴宇森导演的《变脸》,充满反讽的《间谍之桥》,都是双主角电影的佳作,相比之下,《绿皮书》则显得过于冷静过于标准化。而放眼整个电影行业及其历史,它也很难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拆弹部队》拿最佳影片的那年,大家记住的是《阿凡达》。《国王的演讲》获奖的那年,大家记住的是《盗梦空间》。《无间道风云》得奖的那年,大家记住的是《巴别塔》。《撞车》得奖,大家记住的是《断背山》……

          为了这个最佳影片,《绿皮书》的吃相确实不太好看,而且故事原型雪莉的家人也曾表示这部电影从来没有征询他们的意见,事实上雪莉从未把托尼当朋友,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过什么难堪的事情……

          《绿皮书》就像是五星级餐厅里的烤羊肉,有精致的餐盘,有典雅的菜名,甚至有人帮你切好小块盛到你面前。虽然好吃,可你脑子里想的,可能还是昨晚在路边烧烤摊撸的用竹签串的羊肉串。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鼎鼎大名的WRC拉力赛事中,曾出现过一个Group B的比赛组别,虽然也要求是量产车,但是由于对改装没有限制,大家就疯狂给赛车增加马力,动辄五六百匹,为了减重,有车队甚至直接用钢管焊接了一个车架,再扣上量产车的车壳(标致205 T16)。后来事故频发,国际汽联紧急叫停,B组赛事经历了短短六七年的辉煌便戛然而止。但叫停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疯狂的B组赛事一味地追求速度,并没有催生出能够反哺民用汽车工业的新技术。

          这也是我觉得《绿皮书》们无法成为伟大电影的原因,毕竟教科书,有那么几本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绿皮书》,哦不,是教科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iw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