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虽然在创业,但是从来不看 创业类的书籍,大概是和以前读了太多教科书一样的书、后来感到厌倦了有关。
亦如我很关注教育,但是从来不看教育学类的书籍一样,我相信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它是一个社会体系的缩影罢了。
许多人对教育趋之如鹜,认为只要是搞教育,就是搞未来的可持续生活。而我认为,搞教育,如果只是把改变寄托于下一代,是懦弱的表现。
各种民间教育形式的存在,如果作为民间公民社会的组织团体来看,意义重大。而如果新的教育形式只停留于解决家长燃眉之急,提供一个教育避难所,而没有真正的让家长去意识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该如何一起来应对这些问题”等这些根本的东西,新教育或许就如一个福利院,看起来是一个有吃有喝的地方,一旦离开,马上又陷入绝境。因为,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并没有为改变社会现状做多大的努力。
这或许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亦然如此,就算是一个福利院,也有朝不保夕的风险。
我们曾经访问过一位花溪的养蜂人,由于城市扩建,他2年之内搬了3次蜂场,每一次搬迁都给他带来巨大的损失,从一百多箱蜂减少到十几箱蜂。他一个外乡来贵阳的养蜂人,能做什么呢?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我女儿曾经就读了一所学校,因为要建公园,学校需要搬迁,学校也因此而拆散了。虽然都不是外乡来的,都是有这有那的人,又能做什么呢?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二)
今天就BeeCo城市农耕、社区及可持续生活的议题与一些人交流对话。有人问我:“如果有足够多的资金,你理想中的(BeeCo)项目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钱对于一件公共事业(包括教育)的意义。
对于BeeCo而言,一个妈妈是发起者,也联合了其他的妈妈想做一些事情。虽然我们目前倾向于朝着自食其力的方向努力,在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收费的服务——一是认为一个团队的自食其力能力很重要;二是试图让参与者付费,以确保我们做的服务与产品是符合需求的,但是赚钱的目的不是为了钱本身,而是一个实现共同创造共同承担的必要手段。
如今,BeeCo往前迈进了一步:我们开始提供BeeKidz家庭亲子课程的产品化服务,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会种菜、会生活、会撒野;最后这个“撒野”是一种社区感的建立——我和我周围的世界是有情感连接的,因此,我们试图把社区里的坝子、菜场、商场、街道变成我们的课堂。
“有了情感连接,就有了呵护”,这是恬妈说的一句话,我共鸣:当我们熟悉而又有了感情的东西,面临破坏时,我们或许会有挺身而出的勇气。
BeeKidz的平台保持对社区里的妈妈的开放:即任何人,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社区里开展同样的课程,我们提供支持,包括技术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同时也吸纳社区小组开展活动的经验,并请他们为我们出谋划策,给予我们帮助,让我们自己的课程做的更好。
我们期待在这些过程中,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以自助的初衷实现助人的目的,从而让家长从习以为常的服务购买者的角色转化为自助、互助者,服务的提供方。
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改变的倡导者(协作组)与社群人员磨合的一个过程,双方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共同携手前进。这个过程无法用资本投入来取代。资本的投入或许会有更多的避难所(福利院)产生,但是无法实现家长(现在社会的成年人)的转化。
(三)
BeeCo作为城市农耕的合作伙伴,将致力于发展城市农夫社群,拓展其深度。在BeeCo社群中分享与交流所产生的内容,通过BeeKidz平台,传递给更多的家庭。在这个平台上,包括年轻家庭可以向长者学习生活技能与经验的课程。我们相信传承亦是智慧的来源。
BeeCo所有价值的实现来自于社群参与的过程,没有社群的参与创造,就不复有BeeCo的存在。这需要更好的工作方法,更清晰的思路,也需要时间。创业者需要时间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变为现实,它是一个不停的询问与回答的过程(作为一个离开国有体制的人,也需要谨慎不要陷入所谓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公益体制),我认真的忠实于这个过程就好。
(四)
孩子呆在一个避难所里,当某天TA踏入社会面临绝境时,问:妈妈,你做了什么?我或许可以和TA聊聊我为BeeCo所做的努力,让TA看到可行的或不可行的案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