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孔子的哑谜。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思考的事情,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着。”曾子答道:“是的,我知道。”听完曾子的话,孔子就走了。然后看门的人问:“这是什么呢?”曾子说道:“孔子的道义,就是忠和恕而已。”
解读:曾参认为,孔子的道一,这个一,指的是忠与恕。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做人。做事秉公办理,要尽心尽力,要忠心;待人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以诚相待。
很多反对曾子的观点,认为曾子的观点是错的。因为你要做到忠和恕很简单,但是道不是能够那么被容易理解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是能够演化出很多东西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孔子的这个一并不能一简单的忠与恕来解释。
佛家的道是一个字,空。万物皆都有着因缘,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独立的。永恒不改的。
而道家的一是,道。道不可描述,不知道,说不清。
一种说法是认为孔子的道是仁,任何事情以仁对待,他就会延伸出各种美好的品德。
而孟子则认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句话概括了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遇到阻碍时,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孔子说的
孔子海曾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让我做官,我就好好做官;国家不让我做官,我就回去读书。他从来不抱怨,都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怨天,不尤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永远是向内求索,思考自己的问题。
其实这个是孔子的哑谜,这个一,因为孔子没有解释,所以,你想要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可以理解成仁,也可以理解成反求诸己。都是可以的。
第十六节: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价值观。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关于这句话有很多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喻代表的是思想,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义的角度出发,而小人,更多的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说,喻事平时谈话的内容。一个君子在探讨一个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义的角度出发,而小人是从利的角度去看待。
解读:如果某个讨论创业的话题,小人更多的讨论的是,这个项目我能够赚取多少钱。而君子探讨的是,不仅仅是赚钱,还会考虑这个项目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福利,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句话不仅能够对外使用。同时能够向内使用,你能够通过这件事仅仅是收获金钱吗?还是想要为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