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心理学很有意思,人活一世为了啥?有人说为名,有人说为利,我说为赢。
首先我干个吃力不讨好的事,给赢下一个定义,什么是赢,就是取得资源,让自己活下去,活的久。
为什么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肯定有人不服,不同意这个定义,凭什么这么定义呢?
因为我们都是赢家的后代,之所以在这讨论这件事,就因为我们是赢家,输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不见了。要赢、求赢在爸妈相爱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精子之战,投入上亿个士兵,只有一个胜利者,战争烈度之强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因为输意味着死亡。
为什么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不在乎输赢,重在参与?为什么有的人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有的人为了挽救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不在乎输赢,我只想要平安喜乐,快快乐乐的过一辈子,不跟别人争抢。说这话的肯定是80后,90后,00后。
1993年中国内地发生了一件大事,但是并没有太多讨论,在这一年粮票制度退出了中国市场,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全国角度来看中国人从此不用再愁饿肚子的问题了,想吃多少吃多少,白面馒头大米管够。1993年到2017年,不过一代人的时间,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不过只有24年时间。现在觉得一个馒头、一碗大米没什么,倒了就倒了,浪费时时刻刻在发生,但是自古至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掉也就这20多年,但是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5000多年,回家问问老人,40多年前不知有多少孩子因为一个馒头就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不争抢行么?不追求输赢行么?
必须要赢。自私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但是同样可以看到有时候自私的基因开出了利他的花朵,这又是为什么呢?非洲草原上的鸟看到秃鹫直冲过来的时候,它会向种群发出尖叫,借此吸引种群的注意,躲避秃鹫,但是仔细观察这种明显的利他行为,抹去上面的油彩,会发现这是一种伪装的自私行为,借着混乱,这只看到秃鹫的鸟成功的避开了秃鹫的袭击。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当从吃不饱到吃饱以后,不仅让人们的生理条件发生变化,更大的影响在思维领域,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烈度成倍的下降,变得不再是生与死的区别,输了也会大度的说一句,再穷无非讨饭,不死终能出头。但是在这之前不是的,赢与输就是生与死的关系。
现在外界条件变化,赢得漂亮,赢得持久就变得比赢一次更加重要,因为你不知道这次赢带来的是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毕竟输了也没什么可怕的,社会给了你最低限度的保障,还会有打翻身仗的机会。
以前跟爸妈坐公交车,所有人都不排队,一定要乱成一团奋力争抢,生怕坐不上车,坐不上今天出门要做的事情就得安排成明天了或者得到下午了,输了公交车,这个事就不能按时办完了。可是我现在回去坐车,已经看不到爸妈急急忙忙的去争抢公交车了,坐不上就等下一班,十几分钟而已,坐上去了还跟隔壁人轻松的打招呼,为什么,因为你去抢车,抢座位会让隔壁邻居认为你家老人没修养,儿子还想不想娶媳妇了。这时候脸面更加重要。
你看什么人经常说自己不在乎输赢,是那些经常输的人,竞争不过别人的人,我追求利益但是失败了,我输了但是我不能输了场面,我得表现的更加大度,无所谓,我输了可以活,但是我心理是不能输的,我要赢得脸面。这样才能在心理上活下去。
我们也看到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理想,利刃加身而色不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说赢就是要活下去,就是要活得久,这又怎么解释?
范曾在鸿门宴之前对项羽说,刘邦好色好财,这次竟然分文不取,全部封库,所图着必大。
穷人、失败者怎么挽回败局,怎么重新赢,当然是换战场,打翻桌子重新再起一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重新展开竞争,打不过你,就换个方式打,换个地方打,赢不了钱,那我就赢得生前身后名,赢不了美人,那我就赢得事业。
要赢的心一直都在,不过赌注却一直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