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日明也。昭昭,既指人格光明磊落,还指智慧能够洞彻天道人道,《大学》所谓明明德即昭昭。
孟子说,贤者自身昭昭,其言传身教使人昭昭;可笑的是,如今在上位的人自己昏聩不明,却要教导人昭昭。
这显然是孟子对当政者的批评,梁惠王、齐宣王应该都是这样的人,令孟子深感失望。
孟子告诫学生高某说,山岭上的小路,一直被人走,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大路,可是如果长时间每人走,那么又会被杂草遮盖,就不成其为路了。现在你的心就被杂草蒙蔽了。
这是孟子在批评他,在修身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能时时反省,不断存养心性,因而本性又被蒙蔽了,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没有时时去除私欲,世俗之心偏离本心了。不过,我们可以推断,高同学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所以后世《孟子》的编纂者,依然称他为“高子”。
高子自以为是地对老师孟子说:“大禹时代要比周文王时期更注重乐教。”
孟子问,你凭什么这样说啊?
高子说,从大禹和周文王时代留下的钟纽的破损程度就可以发现了,意思是说,大禹时代留下的钟纽磨损更厉害一些。
孟子不以为然,他对高子说:“这何足为凭。你看城门前深深的车辙,难道是两匹马压出来的吗?”
孟子的这个反驳,与“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还是批评高子在修身方面放松了,不能时时戒慎警惕,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要事上练,时刻不能放松。
孟子刚到齐国的时候,齐宣王很看重他,聘孟子为客卿,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孟子就建议齐宣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饥民,齐宣王采纳了孟子的建议,当时很多人得以免于饿死的命运。
后来,孟子越来越不受齐王待见,可能在齐宣王后期,也可能在齐湣王时期,齐国又发生了饥荒,陈臻就对老师说:“齐国人都期盼老师再次建议齐王开仓赈济饥民,老师应该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吧?”
孟子点头道:“我如果再干这样的事,就是冯妇第二了。晋国有一个人叫冯妇。原来擅长打老虎,后来改变性情,成为了高尚之士,人们都以他为榜样。有一次,他去野外,正好遇见一群人在追打一只老虎,老虎跑到一个角落里,大家都不敢上前靠近。这是发现冯妇来了,就一起迎上前来,当然是对他百般恭维了。冯妇于是撸起袖子走下车来,把老虎降服了,在场的人对他都投来赞赏的目光,可是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却成为很多读书人的笑柄,认为冯妇是积习难改,依然是一介武夫而已。”
这件事放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孟子的志向是实现天下大治,可是他最终发现齐宣王不是可以托付的人,齐湣王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离开齐国,他不会为这样的君王服务,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注脚,此其一。其次,孟子例举了圣人的几种类型,但最为赞赏的是孔子,认为他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显然,孟子也是一个时者。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