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作者: 拾得清浅 | 来源:发表于2023-04-29 21:54 被阅读0次

    1991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作者路遥感慨万千,他在致奖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能够最终获得大奖,也曾像他一样“命运多舛”,差点“夭折”。

    如今这本书,被无数人喜爱,更鼓舞着很多普通平凡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书还在,写书的人却早已不在,他在42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在他短暂的42年人生经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走进路遥的人生,也走进他的平凡世界。

    1949年12月2日早晨,路遥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这个家世代为农。路遥的出生得到了父亲的喜爱和爷爷的重视。

    路遥出生的时间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三个月,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陕北的清涧虽是革命老区,但很多人家里的粮食也一样短缺。但全家人在爷爷的带领下,一切围着月子媳妇和婴儿转,还是保证了婴儿的充足奶水,爷爷给这个全家期待的小婴儿起名“卫儿”。

    如果这个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卫儿”的童年生活应该会好过些,可他的母亲马芝兰,自从18岁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又陆陆续续生下8个孩子,三口之间,变成了一个11人的大家庭。

    众多孩子的接连到来让这个家庭彻底变得贫穷,一家十几口人的吃喝,仅靠瘦小的父亲一人劳动获得。

    父亲很爱儿子,但他的爱在贫穷的生活面前,却显得苍白和无能为力。

    于是,卫儿在9岁那年,被父亲无奈地过继给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路遥的大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卫儿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不仅会看帮父亲照看弟弟妹妹,还会打猪草、砍柴,甚至将砍好的柴捆成捆,整整齐齐地垛在一起,俊的让母亲都舍不得烧。

    懂事的卫儿很想上学,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村里的学堂里读书,可是自己的家,太穷了。

    父亲看着儿子这么喜欢读书,很心疼他,可是面对一家老小的吃喝,他又实在无能为力。左思右想,他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大哥身上。

    大哥没有儿女,之前有过几个孩子,但不幸都夭折了。善良的大哥大嫂一听要过继给他们一个孩子,非常高兴,就这样卫儿此后成了大伯家的“顶门”。

    1957年深秋的一个普通早晨,母亲给他穿上新布鞋,又给他做了可口的早饭,吃过之后,他开始跟着父亲踏上了一条新的人生路程。

    大伯家在延川,距离清涧有一百六七十华里的距离。父子俩人,在之后开始了两天的步行,用脚丈量了两地间的土地。

    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累了,就找个阴凉处歇会脚。

    从早晨走到第二天的黄昏,他们终于到了大伯家。卫儿此后开始了自己在延川的求学之路,也开启了自己一段新的艰辛人生经历。

    大伯大妈都是善良的人,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并且如他的心愿,在1958年,送他进了当地的马家店小学。

    入小学之后的小卫儿,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他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每个学期学习结束,都能拿回奖状。大伯两口子也竭尽全力供他读书。

    1961年,王卫国也就是小卫儿,考入了延川县城高小部。在这个高小部里,既有机关干部、事业企业家庭的孩子,也有县城周围四十多个村子里的孩子。这些孩子,条件好的在家里吃饭、住宿,条件不好的就会在学校住宿、上灶。

    这些住校生,条件好的就给学校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者菜金,在全校全灶吃饭;条件不好的则会从家带一部分干粮,在学校的灶房“馏热”吃。路遥的这段上学经历,其实就是后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求学经历。

    即使大伯大妈拼劲全力,能提供给小卫国的也就是酸菜加冷糠团子。为了让他不太饿,大妈时常到集市上卖些红薯、洋芋、南瓜之类的东西,换上几毛钱,给他送过去。

    大妈甚至在最难的时候,拄起打狗棍,去周围的村庄里要饭,再把讨来的食物卖掉,换成零钱供他读书。

    物质生活对于他来说是贫瘠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因为他可以在县文化馆阅览室看很多报纸杂志。每个周三周六的下午,他都会钻进阅览室,如饥似渴地阅读。因为书看的多,他在班里的宣讲就会吸引同学的目光,赢得大家的关注。

    精神上的自信和丰富超越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少年王卫国,完成了自己生活上的一次救赎,为自己后来成为作家,不仅积累起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也锻炼了自己超强的自律毅力。

    他的求学之路是坎坷的,因为小学之后的中学经历,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生存考验,但他再一次接住了苦难命运抛来的球,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的毅力,完成了中学学业。

    他一步一步,奔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1966年,王卫国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全家人都为他开心。但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却爆发了,全国所有大专院校和招生都无限期停止。这场运动,也无一例外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1968年,知识青年开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也回到了郭家沟村,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返乡的学生一样进了农田基建队,从事劳动强度极大的农事劳动。

    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王卫国不仅经历了人情冷暖,也看到了人性的丑陋面,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的恋爱,最终他狂热地喜爱上了诗歌,发表了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就是这首顺口溜式的小诗,让曹谷溪看到了他的灵气,决定帮助这个正经受痛苦的小伙子。

    曹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命委员会的通讯组宣传组长,负责向报纸和广播站提供新闻稿件,同时也热衷文学创作。

    曹谷溪慧眼识才,从此开始刻意培养王卫国,只要下乡采访,都会想法带着他。而王卫国也从曹这里借书苦读,读到了一大批俄苏著名作家的著作,大大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这个边学习边锻炼的过程,更激发了他的灵感,在后面写出了《车过南京桥》这首诗歌,当时他想以“缨依红”这个笔名发表。

    诗人闻频看到这首诗歌,被作者的才情打动,他在见到作者真人之后,感觉王卫国用的笔名不太好,如果独特、好念、好记就好了。王卫国略加思索,断然写下“路遥”二字。从此“路遥”这个名字,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发表了两首诗歌之后的路遥,开始尝试各种文体写作,诗歌、歌词、歌剧,他废寝忘食地尝试着各种创作。之后的路遥,一路高歌,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小说。

    好事多磨,路遥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推荐,最终在1973年秋进入延安大学,幸运地成为延大七三级中文系的一名学员。在大学里,他不断夯实着自己的知识基础,也不断地锻炼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直到1976年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做初审编辑工作。

    路遥一边做编辑工作,一边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极大地提升了路遥的创作自信心。之后他又创作了《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优秀作品。

    1983年,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驻会专业作家。《人生》这部小说后来产生了持续的轰动效应,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更被改编成电影,再次掀起热议,被家喻户晓,作品中的人物“高加林”成为中国青年人谈论最多的人,而30多岁的作者路遥也彻底成了“名人”。

    之后的路遥,被众人质疑江郎才尽,难以再写出比《人生》更好的作品。但此后的路遥,却已经放下了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耀,开始向长篇小说进军,他要创作出一部结构宏大的长篇巨制。为此,他做着充分而艰苦的各项准备。

    他大量阅读中外长篇小说,学习和借鉴前人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一边阅读了大量的杂书,从理论、政治、哲学到农业、商业、工业,再到财务、气象、土壤改造等各种知识。同时他又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逐年逐月逐日地查阅了多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刊物的合订本。

    路遥没明没黑地做着枯燥的资料查询工作,历时几个月,完成了这些资料的查询,为他此后的写作创造了极大的方便。

    资料整理完毕,他开始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中间他几乎拒绝了一切社会活动,连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都没有去参加。

    1984年冬天,路遥构架好了全书的框架,准备开始创作他人生中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他将自己的创作阵地选在了陈家山煤矿。

    陈家山煤矿的工作环境很简陋,但他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对身外之物丝毫都不在意。路遥不习惯吃早饭,中午和晚上经常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凌晨工作结束,烧一杯咖啡,吃两个中午带回来的冷馒头,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他为自己制定了严厉的工作任务,每天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没有特殊情况绝不违反::自己定下的规定。他在自己的随笔中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创作心情:”无比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一直要到深夜才能结束。凌晨,万般寂静中,从桌前站起来,常常感到两眼金星飞溅,腿半天痉挛得挪不开脚步。”

    1986年初夏,路遥将自己的新作,也就是《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稿,投给了《当代》杂志,却惨遭退稿。他们认为路遥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过于陈旧”。

    面对当时一些编辑对书的不认可,路遥悲壮地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的读者看的。作品可能会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直到1986年11月,《平凡的世界》才在《花城》第六期全文刊发,并出版成书。这中间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出版了,有了让读者和历史审视其存在价值的机会。

    之后,他又一鼓作气,开始了第二部的创作。路遥写作时有着自己的作息习惯,他时常晚上熬夜、中午起床,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样违背自然规律的作息习惯,对他的身体伤害极大,也是他后来早早离开人世的一个原因之一。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战场在吴起县,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亮了“黄灯”,饭量减少,体力不如以前,头抬不起来,胸脯也会隐隐作痛。

    尽管健康已经出了问题,他依然没有在意,坚持完成了第二部作品的创作。之后接到了中国作协的邀请,去访问联邦德国。路遥在北京等待出国的时候,在电车上偶遇了曾经的同事叶咏梅,叶咏梅此时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编辑。

    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短暂的偶遇,居然促成了《平凡的世界》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成功连续播出。

    第二部作品写完,路遥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医生建议他长期住院治疗,但他心心念念的却是第三部作品的写作,他形容这是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必须抓紧时间创作,把它生出来。于是,他对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只是简单的服用了几十副中药,然后继续第三部作品的写作。

    路遥的病情是因为长期劳累过度后跌下的亏空,简单的吃几副中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在吃药没有出现自己预想的明显的效果的时候,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

    他感到无助也恐惧,但即便如此,也还一直做着《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准备工作。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个老中医,调理了身体,才得以把第三部写完,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事实上,那时候路遥的身体还是极度透支的,他的持续写作其实就是“生命冒险”。

    路遥第三部作品写作的阵地在榆林宾馆,他一边写作,一边继续看病吃药,宾馆当时的生活条件比之前两次好了很多。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创作到后期,大家发现路遥的体力和经历明显一天不如一天,他们劝他休息下,他却很坚决地回答:“不行!”。

    1988年1月27日,也就是春节前一个星期,路遥在自己身体几近虚脱的状况下,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更让他高兴的事也很快到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内容很快就可以播放了。

    他在采访中说:“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普通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无论我们在生活上又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长篇连播”节目准时播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听到电波里传出的声音,路遥落泪了,6年的坚持,终于看到了希望,终于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了。

    1988年5月25日,路遥完成了第三部文稿的誊写和校正。

    《平凡的世界》从1988年3月27日到8月2日结束,整整播出了四个月有余,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而实体书籍也在广播的推动下,后来不断加印,给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路遥成功了,他的坚持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他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这本书,人民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也在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人民是离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曾经深深影响了我,瑾以此文,致敬路遥,致敬他写出的伟大作品,更致敬他笔下的那些平凡世界。

    今天是4月的最后一天,坚持写下来以上文字,这是我一个普通人对文字的热爱,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平凡世界的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rg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