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59068/762b4a1a6aecaebb.jpg)
(作者现场摄录)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谁发的,我忘了。我查了一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话源于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句诗,使我想起了大名路上的一幢办公楼,与对面的来福士广场。北外滩的灯光疏影里,黄浦江边的这幢大楼里,挥毫泼墨品茗茶,亦师亦友们调侃到半夜。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饮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简介——二十年前,刚刚考中进士的陈与义,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准备实现自己报国兴邦的伟大理想。那时他经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英雄俊杰,在“洛阳八景”之一的午桥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他们许下的梦想,彼此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午桥下静静流过的伊河水可以作证。
只可惜,世事无常,很多时候一转身,一些人一些事再也不见。洛阳,他的故土再也不能回去了,他只能苟安在南方一隅,他的长沟流月、杏花疏影永留彼岸。陈与义老了,他有口难言,有志难酬。于是“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他们在“洛阳八景”之一的午桥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他们又都是年轻的英雄俊杰。我们算什么?能与古人比吗?我是不想。不要说宋代的古诗,就是民国的繁体字我都认不了几个,幸亏有了智能手机你秀才只读半边字也无妨,上百度查一下基本上都能一知半解。所以,现在像我这样小学三年级的“文革产”,做起码农来,也能草蛇灰线。我码不岀“临江仙”,把临江大楼里的墨香、茶香、烟味与那些“月夜”、“妙境”与“逐梦”的故事码岀来留给后人,也算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