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筝同学老是说忙,对我爱搭理不搭理的,一直抱着“他不联系我,我不联系他”的心理相处着,其实潜台词里面有点妈妈的小傲娇“不惯着他这些臭毛病”。可周日天气秋高气爽,然后查看天气预报下周降温,想着还穿着短衣短裤的人儿,我又有点坐不住了。周日忙乎了一上午后,想着下午也是无聊,去城西赏个秋吧。那既然去了城西,何不顺便带点衣服去路过下呢?这么一心理建设,那我心里就好受多了呀,不是我凑上去的,只是我顺便路过而已。赶紧收拾衣裳,兴冲冲上了去大城西的地铁。本来想提前联系下,但想着如果碰不到,那我就放楼下吧,这样妥妥的,自己想想都觉得完美。周日的杭城天气实在作美,下了地铁后租了辆自行车,阳光懒洋洋照身上闻着一路桂花飘香,引得我的心情格外美丽。
电话联系他,他那头很警觉,询问我来干啥,确定我只是路过捎带着拿了几件衣服后,倒是没有拒绝,很高兴来接应。我大概等了三分钟,就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蹦蹦跳跳奔过来了,就如高中时代的蹦跳姿势一样。他看起来也是蛮高兴的样子,跟我叨叨了几句这个礼拜在忙社团选拔的事情,谢过后就拿着我带来的东西急速进校门了。没有邀请我进去坐坐,也没有多余的寒暄,连本来我想好的问问他专业分流的工作是不是做好了话题都没给我展开的机会。看着他匆匆进校园的背影,我就想起了昨天看到网上的一篇博文,她家也有一个孩子大一,她正在对自己进行“精神断奶”。现在看来,孩子成年后,父母亲特别是母亲,都需要有个“精神断奶”的过程,然后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孩子的“心理断奶”。
所谓心理断奶,度娘有官方解释,就是“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学业竞争压力的沉重和就业前景的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看来父母的“精神断奶”跟孩子的“心理断奶”是相对粘合在一起的,没有父母的主动“精神断奶”哪能有孩子的“心理断奶”。回想起孩子婴儿时候的物理断奶,倒是没费啥事。因为迫于经济形势一定得上班,一百天后我就把他放在妈妈身边,毅然决然地来上班了。我现在都记得那会在火车上的场景,窗外下着大雪,我躺在卧铺车厢上想着咿咿呀呀的孩子,觉得自己过于狠心,哭了一路。当时听妈妈说他倒没哭,我想应该不是没有依恋,而是实在太小还不知道依恋吧。
复盘下自己,我觉得我的“精神断奶”做得是还可以的。一是自从他上大学后,我在跟人聊天或者在社交网络上聊天的时候,尽量用他的名字或者比较中性的“我家大学生”代替“我家娃、我家宝”类似的说法(虽然他无论长到多少岁,也还是我的孩子),给自己心理上的暗示,他已经是个有社会身份的成年人,不再只是我的孩子。二是克制自己联系他的频率。以前读高中时候,总想着每天或者隔天一定要打个电话。现在我已经刻意拉长了联系时间,然后也尽量避免问一些琐碎的生活事宜。我想作为一个成年人生活琐事他自己已经可以安排好,不需要我这个妈妈事无巨细去过问。三是很多事情尽量让他拿主意,我都想好了,专业分流的事情也让他自己拿主意。当然我也说了需要我们一起商量欢迎他跟我们商量,我们会力所能及帮助他拿主意。其他再怎么“精神断奶”我倒是还没想好,也是边走边看,尽量做到不听之任之,也不事无巨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