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自编口诀,总会有人编出“二五得十”这样的口诀。这种表达可以吗?
一般来说有两个观点。第一,既然“一五得五”,按顺序下来就是“二五得十”。第二,因为2×5=10,10是两位数,所以表达成“二五一十”更加准确。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追根溯源。
一、乘法口诀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乘法口诀,即九九乘法歌诀。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人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的基本法则,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最早则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而四”为止,直到宋元时期才颠倒过来,从“一一如一”开始,至“九九八十一”结束。
对于乘法口诀,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人为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二五得十”完全可以。
二、乘法口诀的工具性价值
乘法口诀本质上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结果。为了计算方便、准确、高效,人们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二五得十”也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联想到2×5=10或5×2=10。并不会影响或者阻碍学生的计算,同样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把乘法口诀的工具性价值很好地发挥起来。
总之,乘法口诀属于陈述性知识,编制口诀的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教师要给予尊重和认同,鼓励各种有价值的“创造”,不应简单地不符合习惯而加以否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