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十岁之前的171天 - 166

三十岁之前的171天 - 166

作者: 壹言肆韵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7:53 被阅读11次

    2018-01-16 166天  越来越“乖”的后生

    车票抢票还是无果,连续两天,两个人四个平台都没有抢到票。看来只能寄希望于有人退票才能买到票了。

    回到今天的topic。

    今天工作并不是很忙,很快处理完,看了最新一期的Economist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没有讨论经济现象,反而聚焦在年轻一代的一些行为变革。我也是佩服这些老外,能够耗时间把一些抽象的现象通过数字来具像化的呈现出来趋势。

    图片取自1-13经济学人杂志

    文章中呈现了很多纬度,表面上有“和平”的因素:这些小毛孩们,过度饮酒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性行为也相对前几年滞后了四五岁,和父母的沟通,尤其是和父亲的沟通障碍越来越低…… 

    图表取自原文

    他们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整体学历越来越高,对学术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越来越变成中国父母喜欢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样子。

    文中虽然试图去找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但是尽管做出了各种假设,却依然能很综合的给出令人信服且全面的答案。毕竟这已经算是人口学的领域,这一代人的整体行为变化被这个时代所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创造了这个时代。

    假设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和关注是大概三四十年前的一倍多。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人口的“质量”要求会高过“数量”的需求。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家庭的孩子数量在明显的减少,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自然而然也就会得到提升。当两代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提升的情况下,年轻一代人的“越界”“出格”的行为概率就会低很多,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素也就多了一些。

    假设之二是:科技影响。 这个假设可以用来解释目前所有社会现象的变化吧。从文中的调查结果来看,一是因为依托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父母可以更有效地摆脱空间、时间的束缚,直接的和孩子加强交流和沟通。小毛孩们也能利用网络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得到或多或少的来自于网络或周围朋友的行为指引,而不必头脑一热,冒险的做出莽撞的决定。如今这种思维已经固化在了这一代人的头脑中。但,也不乏一些悲观的情况,我把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段话摘抄了下来

    Social media widen the gap between how teenagers feel about themselves and what they think their friends want them to be.  Online, everybody else is always happy, good-looking and at a party.

    (社交媒体加深了青少年自我发现与他人对自身的客观认知之间的隔阂。网络上的所有人永远是开心的、靓丽的,幸福如天堂。)

    其实何止是对这些青少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网络社交大行其道的今天逐渐模糊了自己的定位,我们离不开它,又无法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力。当我们把时间越来越多的消耗在看似便利、能消除时间空间距离的社交媒体上时,我们也丧失了人与人面对面沟通时基于人本性的观察和对话的机会。virtual reality 是虚拟现实,即便它再真实,它最基本的性质还是“虚拟”的。

    所以在看似这一代人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识大体”,没有“不良嗜好”的背后,其实是他们自我身份的难以认同,他们感到越来越孤独。下图中,就列示了2003年 2015年之间,不同国家的15岁青少年对“在学校很容易交朋友”的感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除了韩国的数据保持基本不变之外,所有的发达国家的数据都是在走下坡路。也就是说,这些青少年并没有在便利的科技条件、充分的父母沟通、更有趣的社会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孤独和交际障碍似乎成为一个隐形的问题。

    想到即将30岁的自己,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并没有完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我带着好奇走过了我的十五六岁,我也逐步有了甄别的能力去抵御一部分互联网带来的“攻击”。

    越来越‘乖“的后生并不值得骄傲,我也很怕突然有一天我就不知不觉的钻进了一个社会共性的“套路”里,并且丧失了我挣脱它,看清它的能力。未来每过几年,都要抽时间去审视一下人的行为变化,也许,当自己有了孩子,会能给予他更好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岁之前的171天 - 1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bs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