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坑友妙语写了色难这个题目,初看时,不懂色难为何意。查阅百度百科曰:色难是一个汉语词汇,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多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此刻,借此话题,也来完成今日千字。】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他们都说到自己的父母,并且阐述了各自应该怎样来孝敬父母的观点,提到的多是多回家看看、多买些东西之类的,也没有提升到“色难”的程度。问到我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几乎没有怎么特意去看望和孝顺他们,甚至也没像同事一样,隔段时间给多少钱,而是一种忽略的状态。同事纷纷说,你父母还年轻,可以不用你们照顾。如此一说,似乎让我有了一个台阶,也让我加深了对孝的思索。
以前总觉得要等父母老了后,再好好孝顺,趁父母年轻,自己好好拼一拼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特别是在当下环境中,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一代面临如此大的生存压力之,很容易就忽视对父母的孝。其实很多人都是在等“孝”中失去孝的机会,只好在事过后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孝,应该是从我们懂事时候就可以做,能够做的。我自小是一个对家务事较勤奋的小子,8岁就会做饭菜,挑水、放牛、砍柴等只要力所能及的,能是随喊随到。院子里的三颗大梨树,秋天以后每天都会落下很多叶子,也影响了邻里几户人家的生活,我就坚持每天扫两次落叶,经常得到邻里的夸奖。工作多年后,有一天,妈妈突然和我说,你没有以前那么勤快了,回家也不搞家务,不下厨房了。我也才发觉,现在确实不像以前那样自觉参与家务了。其实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排忧解难就是孝。
总觉得父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也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无论怎样相处、怎么交往,他们都是最爱我们、最无私的那个人,即使伤害到他们,他们也会对自己不离不弃。比如自己,从父母那里索取的多,回报他们的少,趁着父母还年轻,有经济来源,对他们的关照和关心就少了一些,甚至有些忽略。现在,也会在过年过节,为父母买一些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偶尔带他们出门一趟。但是,日常中,甚至有时候说话大声大气、尖酸刻薄讲话,带着批评指责的语气,父母的忍耐也是很强,很多时候,如论你如何指责,如何批评,他们总是诚恳的接受,没有反驳,没有争吵。自从智能手机流行起来后,就一直动员母亲学会发短信、看新闻、用微信,而母亲总是停留在接打电话上,而我也是见一次就说一次,“不好学”“不进步”“懒惰”等词汇都被我用上了,甚至带着训斥、不满、不屑的口吻。今天扪心自问,对照“色难”标准,真做得有点过,“色难”是真的难。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规范。如果要说哪个人不孝,肯定是对这个人最大的贬低与否定。圣人孔子都说“色难”,那么要做到“色”肯定是不容易的,既然做不到,也要以“色”为孝的标准,着力去完成,去实现。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扇席温枕、彩衣娱亲......众多的关于孝的故事和典故,都是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都在述说着“同样一个道理,都在讲述着色难”的意义。在这个不缺乏生存物资,不缺吃穿的年代,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网友评论